瘟五行属什么?
“五鬼”与“五禽”,其实质都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论思想在医学上的反映和体现。《礼记·月令》曰:“孟冬……其虫介;其音商;棍其味苦……”孔颖达疏云:“五事之相,各应天时,故春动木、夏动火、秋动了金、冬动水也。”又释“其味”为“味谓五味,人感五行之气而能食,则各有所好味矣!” 可见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脏腑功能变化是可以对应五行变化的,同样地如果自然界发生了某种变化也会使五脏六腑产生病变——这就是古代天人相应说思想的最初由来。至于为何将心属火肺属金的理论归结为五种动物,这恐怕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归纳总结出来的现象了。
那么这种理论在医学上又是如何运用的呢? 首先还是拿张仲景来举例吧。 在《金匮要略》中有一篇名为《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原文如下: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荣气不行,经脉陷然苦苦,然故痛。阴阳不相移,寒暑不至激,血气凝泣,形如粟豆,安不消脱。是以痛尔。聚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气散而不聚合也。积者,阴气有余,阳气不足,阴气挟邪气,而浮聚于腑内也。凡饮食居处,为其善因也,藏府调和,循而行之。精气充至,邪僻而积焉。此皆常然者也。夫邪气从经络而入,藏于府藏,留于筋骨,治疗奈何?诸邪之在于脏腑者,皆为积聚。此为阳多阴少故也(按:以上当系后世医家所加)。” 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一段话的内涵即可。
首先这一段说明了病因是外来的,其次指出了病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以及如何导致人体发病的,最后还指出了疾病的本质就是积聚(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内容都符合我们现代临床对各种慢性疾病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临床治疗的法则。
这里还对“积聚”的性质作了进一步解释。根据这一段文字可知,“阳有余而阴不及”是导致疾病的原因所在——“阳气有余,阴气不足”说明正气有余但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导致邪气留在体内形成积聚;反之则是正气不足以驱逐邪气而留滞而成积聚。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在临床上辨治某些慢性病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比如糖尿病就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糖尿病的本质虽然是阴虚,但是因为正虚无力驱逐阴液的不足,因而形成了以气虚为主的兼有阴虚的病症——这样的病人单纯使用养阴生津的药物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必须配合益气养阴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