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字五行几画?
2019-3-8,上午十点十五分,我在看《庄子·秋水》中关于惠子与庄子的辩论时,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一尺之棰”的“棰”是“椎”的古体字(见图)。 这是根据“木”和“隹”两个字构成的。 那是不是可以用这个解释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呢?因为古文字里面的“可”和“常”都是会意字。
先来看看“可”字的古字形—— 我认为这个可以很好地诠释“可道之道”的含义: 一方面表示它是一个动词——“道”;另一方面表示它可以被分割成两部分去理解。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点,我认为“可”的第一部分“口”不是“言”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形声偏旁”或者“表义偏旁”——这可以从甲骨文和金文中看出来; 第二点,这个口加两横的形状很像刀剖开的样子; 第三点,在“口”的前面还有一个“戈”,这个“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我觉得这个“戈”应该是用来区分“口”和“口+两横”两个部分的,就好像我们今天的“讠”和“舌”一样。 第四点就是“口+两横”这一部分代表什么含义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说”、“谈”、“表达”之类的意思了。 所以我把“可”的第一个解释修改为如下:(引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这样就很形象地把“可”的内涵表达出来了。同样地,“常”也应该有这样的结构,所以我把“恒常之道”的解释改写了一下—— 因为我在研究《道德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凡是带“言”的词语基本上都是形容道的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的事物,如“道”、“德”、“有”、“无”等;但凡是没带“言”的词语大多指的是具体事物而非道的概念,比如“大”、“小”、“多”、“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