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什么五行?
五果指枣、李、栗、桃、杏等五种水果,《周礼·天官》即有“膳夫掌王之食饮膳食之味,七十岁有所尝,凡共祭祀之好羞,共世妇之法”的记载;《吕氏春秋·本味》则称:“六气,阴与阳、寒与暑、燥与湿、风与火,与人化而成岁气也。” 五谷:又称五谷杂粮,我国人民历来把稻米作为主食之一,据《本草纲目》记载:“稷(小米)之利,不可胜功,可以益气,可以健脾。” 菽是指豆类食物,大豆是古代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黍指的是黄米,其性多粘,所以用秫作黏酒的原料时便以黍作秫。 麦包括大麦和小麦两种谷物。 关于此五物的五行属性说法不一,不过大体上认为它们属土。 那么为什么选择这五种呢?因为古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无法做到多样化和精细化,只能大致区分食物的属性并加以利用。同时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理解也是基于五行学说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所形成的,而五行各自具有的性质特征则是木、火、土、金、水之间相生相克的结果(见图1)。
根据这种关系推演下去,人们还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如春属寅卯之类东方木之气,夏属巳午之类南方火之气,秋属申酉之类西方金之气,冬属亥子之类北方水之气等等;又如人的五脏之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五色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于五方,五味辛甘苦酸咸分别对应于五气,五音角商羽徵宫分别对应于五声,五志怒喜思忧恐分别对应于五脏,如此等等[2].
这些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不可否认其中存在着的客观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从五行学说的起源来看,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朴素的认识方式:而从它的发展变化来说,它是在人们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古人的思维过程了。
五蔬就是指五种可食用蔬菜,五畜就是动物类食物中的五种肉,五菜就是常见的蔬菜。至于五味的五行属性没有明确的说法,这里就不谈了,毕竟现在普遍认为五味是单纯的味觉感受而非物质本身具有的特性,而且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对于同一种味道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很难得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来。 总之,五行说作为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流传至今,其中既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面也有迷信唯心主义的内容需要加以分析和批判,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