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在五行中属什么?
先秦易学与汉代易学的“五行”说 (一) “五行”说的渊源 汉易学者们以“五行”解释《周易》,其思路是继承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的基本理论的。 从春秋至战国中期,各学派关于阴阳五行的思想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系统化(1)。如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问礼于老子、向苌弘学习占卜,但他反对“鬼神”观念而主张“祭如在”(2);墨子的“尚同”“兼爱”“非命”及“天志”等理论都以阴阳的观念为基础(3);杨朱的“为我”“贵生”思想以及孟子对杨朱思想的批判都是以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作为立论依据的(4)。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各家都有关于“五行”的理论。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及其学生公孙丑,惠施以及庄子等人。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到了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向他询问有关五行的问题,但孟子的答复却是对五行概念本身的否定: “莫之知也。” 公孙丑接着又问道:如果五行可以没有的话那它的起源又在哪儿呢? “吾固曰‘莫之知’矣!” 这里所反映的是战国初期的一种学术观点:五行本身是不存在的。
再来看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惠子。惠子将“五行”解释为五种物质元素,并认为它们是相互排斥的: “五方、五时而五行也;五山、五川、五龙、五兽、五虫。……形、形色、色、声、香,五,孰有为与天地?……无厚不可奏。” 在《淮南子·齐俗训》中提到一个说法,说惠子曾与庄周的弟子田巴辩论过这个问题 (5): (惠子与田巴进行了一场辩论。大意如下):
“万物虽然众多但是它们都是来源于水的,水是万物的本原吗? ” ——不,我倒觉得万物是由土和木生成的。 ——不对嘛,你刚才不是说万物都是从水里面生长出来的么? 所以我觉得不是土也不是木而是水才是万物的本原吧! 你现在怎么又把土给搬出来了呀?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啊! 其实我说万物都是由气化的——所以它怎么可能又是土又是木的呢? 那么它是被气化才形成的还是由气构成的?
我认为是被气化而成的而不是被气构成的! 我看这样好了咱们就按照我的方法来推演一下吧! 既然你说土是从水中诞生的那我问你一下土和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呃这个其实我也不大清楚啦!不过我知道水和火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说到底是水火相克还是水土相容了啊? ——我想应该是水火相克吧!因为水可以灭火嘛~ 哦对了还有风呢?风跟水火又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风不会吹灭火也不会把水给冻住呢? 因为风是可以改变任何物体形态的嘛!
看来你真的是不懂啊!其实我是在告诉你一个真理就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五行这种东西存在过的啦!
以上可以看出,惠子所说的五行是指具有不同属性的五种自然事物或现象,而这种不同的属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互相排斥而又不能相互融合。因此这种学说也被称为"相胜说"(6)。
(二) 对《周易》的解释 先秦儒家并不承认《周易》中有“五行”的含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孔子向弟子冉有问起关于《周易》的内容,当冉有告诉他《周易》中没有“五行”之术后便引述了一首诗说明此事: "吾乃今然后知周公之圣,与颜回之贤。"
东汉时人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指出:在孔子之前已有不少人对卜筮之法进行了研究,而他们所使用的就是《周易》一书。例如魏王弼就曾指出:"昔圣人之创《易》也,观象系爻而作六十四卦,则圣人立卦之本意在于明吉凶。故君子居则观象而观变焉……"(7)此语出自何人不得而知但其意思却是再明白不过了——这就是说当时人们已经在用《周易》来进行占卜预测活动并且已经能够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由此可见当时的《周易》已不只是用来进行占筮之用而且还已被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了。由此可知自孔子起直到魏晋时期《周易》一直被认为是卜筮所用并非五行术数一类的东西。
(三) 对后世的影响 尽管早在西汉时期汉儒就已经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作出了批判性总结并开始建立一套全新的易学体系然而他们对于先秦诸子学说中的五行之说却并无多少批评意见而且事实上他们还十分欣赏这一学说中所包含着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从而也就更加重视其对后来人们思想的影响作用。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以及对前代文献的不断整理,一些关于《周易》的研究著作相继问世这些著述大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展开那就是如何利用《易传》这部经典来解释和研究《周易》全书;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尝试着从其它角度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于是出现了诸如《太玄经》之类的新著。
这些著作大多采用玄学家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来进行阐述而且所运用的方法论也与传统意义上的"象数之学"有所不同因而使得人们对它们的认知程度逐渐加深以至于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易学流派——新易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