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在五行属什么?
“形之”的“形”是动词,造字本义指(物体)成形、成器;由“形”派生出一个名词词义,即物体的形状样式;又引申出“表示形态特征的词或句子”的意义,比如《孟子·告子下》中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其中“事”的原义就是事物,这里就表示事物的情况了,“事焉而勿正”可以理解为对待事情不要随便给个评价下结论。再进一步,这种表示事态情况的词或句子又可以称作事实性信息,简言之就叫消息;当消息以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时又叫言辞。可见,这里的“形色听觉”都属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形声”就是从声音到形体的表达过程,因此用声音传达出来的形体叫做“声”,用视觉方式呈现出的形体叫做“形”。所以许慎才说“古者庖牺氏作易八卦,以垂画卦之文。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天下之意……黄帝之史仓颉……观鸟兽之迹,始作书契……” “音成谓之韵”的“音”也是动词,造字本义是指出声念(发声),也就是说先有语音而后才有音节。同时“音”还兼具有量词意义,指一个完整的乐节,如“一声一韵”;从量的意义引申为泛指一切可听的声音。既然“音”和“声”都表示有声的言语形式,那么从理论上讲,二者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声”这个词语更侧重于口语的表达而已;但古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声”属于阳面,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因而具有动荡不居的性质,而且往往与情感相联系,故而有“心声”的说法——“言者,心之声也,心声者,气之音也”。相反,“韵”则相对更加阴柔,它指的是声音的和谐、流畅、含蓄以及内在的抑扬顿挫之美——这是由“和”的哲学内涵所决定的:“和”意味着对立统一,意味着阴阳交合,意味着协调变化;而“变中求和”恰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于是这种审美倾向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诗歌、音乐等文化形态之中,进而导致了韵味的产生。 同样,“象”也可以分为两个含义:一是形象的意思(相当于今天的图像概念),二是模拟的含义。前者是形象的再现,后者则是形象的拟仿。许慎认为象形字的造法是将具体事物的形态描绘下来,这实际上是指前者;而后者才是人们日常所谓的像不像的问题,如果太像反而不像了,这就是“以象取意”——因为过于逼真的摹仿往往会掩盖掉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思。
最后来说说这三者的关系吧!首先,三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实体或者抽象符号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其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三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属性,所以在应用的时候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各守其分”——当然,在实际运用当中,三者是可以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