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五行属什么的?
根据古代汉字音韵学的演变,“珊”的古读音为sān (suān) shan (suán)。
1、读作三声时: 《说文》云:“珊瑚,虫也,生于大海中石山,状如枝干而色赤,破之为珠。从沙,凡声。一曰无肠之虫也。”可见古时将珊瑚与沙蚕等水生物相混,认为其属于无肠动物类群;《广雅》又言珊瑚,石次生也,附于山石之上。 因此古代的“珊”通常指珊瑚,不指其他。《玉篇·玉部》有言“珊,珊瑚木也。”《集韵•山韵》亦载:“珊或作撚。”“㶲”本义为拂动,转意为缠绕,引申出连缀的意思,因此古人用“��”表示连缀。由此可得,最初的“珊”字由“�”+“�”构成。
2、读作轻声时,即今发音: 此时“珊”的本义已经变成了珊瑚的别称。《释名·释首饰》中有言:“钗,衩也,可叉开也。或曰簪也者,以插定冠弁。或曰珊也者,以其形珊瑚也。”可知今日常用的“双叉”的“釵”字的由来和演变。
3、读作一声时: 《诗·大雅·瞻卬》中有言:“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这里的“姗”通假自“姗”,意思是走路缓慢的样子。由于是通假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没有收录,而在古籍文献中常能见到此一字。
4、读作二声时: 《玉篇·女部》记载“姗,步慢貌。”同时期的《类篇·女部》也有类似的释义文字,只是字形略有不同——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单”。
5、读作四声时: 这一版本的“珊”字,只出现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之中。汉之前的文献多将“珊”写作“�”或者“”,并且通常认为是“珊”的另一版本,后世学者多以此解释“璇玑玉瑛”中的“珩璜之玉”为何会写成“�”而不是“珊”——因为当时的“珊”并不存在。 但是,这种解释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当时没有这个“珊”字的话,那么“璨”、“琛”之类的字又如何而来呢?更何况,无论是从形体还是从含义上讲,“璇玑玉瑛”里的这两个字都与上述几版字体完全不同。
6、“珊”的字形的最初来源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但根据上文所述,西周的“�”(�)”只能当作一种类似形容“海草”之类的名词来使用,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语素进行组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西周之前的文献里找不到这一版的“珊”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