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字五行属什么?
“天”、“地”分立,阴阳分家,然后就有了万物生灵和人。 那么“人”从哪里来的呢?《说文》解释道: “二之部分也。象二人跪而持食。” 也就是说古人看到两个人相对着跪在一起吃饭,于是就形成了“人”字这个字形了。所以古汉语里面“人”和“入”是同一个发音,都是“jùn”音(现代汉语已经变为/rʌn /,有出入的意思)。
可见在古文看来,“人”就是“入”,或者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入”即是“人”——二者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角度的描述而已。 所以按照古代的说法,人本身就是属于“天”的一部分,即“人伦”。 但是人是动物的一种,既然是动物就离不开“地”,因为人要吃喝拉撒,所以古人又给这个“天”加上两个脚,就成了“大”字——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天大地大人亦大”的由来; 这样一来,人就处于天地之间,既属于“天”的一部分,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便有了“人道”。 这便是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对“人”的理解,也就是“人伦之道”的来源所在。
接下来我们看看汉字里面的“旦”字: 从上面的甲骨文的字形来看,中间像是一条路,两头各有一个站立的人,表示一个早晨,太阳从路的那边升起,照亮了这两个人——这是黎明破晓的景象。 因此“旦”本义就是指一天的开始,也就是早晨,引申为白天。 既然它是白天,当然也属于“人”这一部分,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五行属性为“木”,同时它的含义也与植物生长有关,比如树木的“木”、开花结果的“果”等。 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认为草木都是在夜里生长的,只有等到东方日出的一刹那才露出枝条,迎接朝阳,因此“旦”与“卯”经常连用,称之为“卯旦”,意思就是早上刚升起的太阳照耀到刚要冒出地面的嫩芽上。 而且“卯”字的形状就像是刚刚伸出地面的小树,正好对应了“旦”的字形,只是没有完全伸出来而已。 再往后发展,人们觉得光用“日”不足以形容早晨太阳的光芒万丈,于是便加上了另一根柱子,变成了现在的“日”字形结构,这样就能更好的表达出太阳初升的温暖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