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意五行怎么算?
“五经”中的《周易》,在东汉末年即出现多种版本,如王肃注本、司马彪注本等;“四书”中的《大学》,在宋朝以后也有程颢程颐兄弟的注释和南宋朱熹的注释。这些儒家经典都是经过历代文人学者注解的,同一部经书,因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加上时代语言的变化,同一个词汇会有几种甚至更多的意思。所以古人说“义理派(指研究易理的人)一千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经”“四书”里大多数的字都有几层含义,甚至有些字一层含义也表达好几个意思。我们如果查《康熙字典》或者更古老的《中华大字典》,可以看到每个字除了本义还有多个引申义。比如“乾”字,《康熙字典》共收录13个意思;“坤”字,收录9个意思……也就是说“五经”“四书”里的每个字词,都有可能表达几个甚至十几个意思。那么这几个意思,属于哪个五行呢?古人没有划分五行时,认为所有文字的意思都属于土,因为土是万物之母。后来有人观察到文字的偏旁结构,将文字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这就是五行的来源。我们可以把“五经”“四书”中的每一个文字归到五行之中。
这样处理之后,一个字可能就有几个五行,一个句子就是几句五行,一篇文章可能就是几十上百个五行。古人的文字学著作,大多收入“四库全书”中的 “经部”,而“五经”“四书”又属“经部”范畴,所以使用五行属性时,应以“四库全书”中“经部”的文字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