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五行属什么?

邰怡旭邰怡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缑”,字从竹、从高。本义是指用竹子做的帽子的顶冠(供仙人、高道坐时所用)。后来表示在山顶上筑的高台,以供神灵或观测天象等等。

《说文解字·高部》:“缑,署也。从高,竹声。”段玉裁注:“谓之以竹为帽之顶顶者也。今人戴竹笠,其顶有骨者即是。” 《礼记·王制》:“命士以上,必有一冠;妇人十九岁而笄,二十而立,三十而有室,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贾公彦疏:“此通言人年齿,非专指男子。若论至老之年,则自三十至五十,皆须发斑白。”

古人三0岁开始服丧,孝满除服,称“脱帽”;父母去世3周年内,每逢初一、十五都要行“稽颡”之礼,礼毕要将帽子放在头边,以示虔诚——这时的帽子就是“缑”。 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号谥第五》:“人君死曰崩……诸侯三月,天子五月,故云‘薨’。大臣死曰‘卒’。其卑贱者,死曰‘终’。终,绳也,人所终结。”

汉朝以后,皇太子登基前称“薨”,即位之后称“帝崩”;一般大臣死亡的称呼逐渐简化为“卒”、“终”等。这时的帽子也就变成“休沐”的代称了。汉代官吏每天上班都要佩戴官帽,晚上回家才能脱下,称为“休沐”。唐杨炯《少校书庾恩谦旧斋》诗:“休沐归何夕,花林集众贤。”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明日早,诣监院禀知。院主出堂,给假一月,令归休沐。” 从汉武帝开始,皇帝每年要亲自祭祀泰山,谓之“封禅”。所谓“封禅”,即在山上堆积柴薪,举火焚燎,以报天地之功。这时的山,就要特指东岳泰山。《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封禅后十三年,始皇病,恶闻雨雷之声,唯鬼夜哭,令人寐不能鼾。”——这时皇帝的帽子就是泰山的代称。

骆竹芸骆竹芸优质答主

你好,《说文解字》中解释“侯”的部首为“宀”“音”,在现代汉语字典中认为其部首是“亠”。我认为,其实这个字的部首应该是个表示屋檐(屋檐)的象形文字符号,因为古人造字的时候是用象形来造的,即从字形上模拟屋子的形状。 至于这个字的本义是什么,古书中有如下记载:

1、《礼记·月令》中的“季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夏至,阳气最盛;冬至,阴气最盛;春分秋分,阴阳平衡;春分秋分之后,昼越来越长而夜逐渐变短,到冬至达到极点——这是古代历法对冬至的定义。所以“冬至一阳升腾”可以理解为“冬至一到万物开始生长”或者“冬至一到春天就要来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冬至节气有“冬眠结束”的意思在里面,由此引申出“冬至一阳升腾,万物萌动”。

2、《尔雅·释天第五》: “冬至日永,昼最长,故曰长至。冬至一阳生。”这里的“冬至一阳生”跟《周易》中的“冬至一阳生”是不同的。前者说的是冬至这一天阳气慢慢回升,后者说的是冬至开始阳气上升的过程。

3、先秦古籍《吕氏春秋·十二纪》: “大乐正,日月俱入。”这里的“日月俱入”就是讲冬至。而且这里还引用了《易经·复卦》上的话——“往来不穷,上下不休”。可见这段古文所描述的冬至景象也是“冬至一阳升腾,万物渐次苏醒”。因此“冬至一阳升腾,万物渐醒”也可以做为本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