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字属五行什么?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其中“锦”字的书写演变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汉字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的变化——从战国简帛到东汉隶书再到唐代楷书,一个“锦”字写法发生了三次变化。而这种字形上的改变恰恰反映了古人对于“锦”的字义认识从“杂乱”“无章”到“整齐有序”的过程。 《汉书·西域传》中有言:“天子赠之以冠带、衣币、锦帛、珍玩……以为汉官仪”,可见在汉代之前汉地出现的锦是一种具有明确文化指向性的服饰材料,而其本来的质地如何则并不重要(张骞大宛诸国“颇得旃罽、胡锦”);随着丝绸生产技术传入中原,锦作为一种织物开始在汉族社会中流行并成为贵族士大夫的日常服饰——《后汉书·舆服志》中即有“文绣殷盛,锦纩杂沓……”的记载。到了隋唐之时,由于南方种桑养蚕业的发展和丝织工艺的进步,锦的生产更加成熟,且品种样式俱多——“红、紫、粉、碧、黄等色,五彩斑斓,绚丽多彩”(《新唐书·卷五十七·志第四十四·职官二》)。这些丰富的丝织品无疑是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锦”由一种服饰材料演化成为一种色彩绚丽的纺织面料,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汉代至隋朝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锦”由服装材料变成纺织布料还引发了“锦”字形体的多次变化。因为用于裁制服装用的丝织品要求经纬线疏朗,便于裁剪缝合,所以“锦”的左侧偏旁由篆书的“纟”变为“衣”,右部则由“金”改为“凡”。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即载有“锦,襄邑织文也,从帛,佥声”,又载“缂,作缯彩衣也…读若克,今俗作缂。”——可见自东汉开始“锦”的字形已经有了向“缂”字形发展的趋势。
到了唐朝,由于“缂”字古意已尽,被专门用来指称一种竹木材质纹理细致的纸张,人们发现用这种纸抄写的经书十分美观,于是“缂”字开始广泛用于形容各种精美的丝绸面料。由于“缂”字右边结构与“锦”类似,为简洁起见,人们便用简笔将“锦”字形再简化一次,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