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如何搭配五行?
首先,人名是一个符号系统,与数理、五格什么的没多大关系。 所谓“姓名”,其实应该称为“姓氏名字”,是个专指人类的称谓。 而“姓”是母系血统的标志;“氏”是父系血统的标志。(也有说姓原义为“女”,氏为“生”,不过看起来更玄一点) 古人重视血亲,同姓不通婚,故姓用来标志母系血统的延续。比如《百家姓》第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个“赵”就是国姓,代表这个国家所有的人属于同一个母亲所生。(当然实际不是这样简单,古代姓的边界没那么明确) “氏”呢?则是表示“这家人”跟某个父亲有关联。比如“姜尚封于吕,其邑多在济北,因氏吕屠”,“王孙贾之父王季,有功诸侯,受封邶地,姓王,谥文,故号为伯王文公”“鲁卫之世次以伯仲叔季命名,如‘伯御’、‘仲孙’之类”,还有“公孙丁,桓公少子无咎,字公孙丁。”这里边的“吕”、“邶”、“鲁”、“公孙”都是氏。
总之,姓明确母亲的身份,氏确认父亲的归属。一个名字里同时有姓和氏。 后来,姓氏这一称呼慢慢简化了。同姓之人不必非要母系血脉相承,氏也不会一直确定某位祖先。于是姓变成了一种姓氏的统称。
所以你看《百家姓》开头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姓实际上包含了所有的氏。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姓等于或包含所有的氏,那么姓的边界的划分就应该很明确嘛!为什么有时候同一个姓里边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氏?比如“诸葛”,“司马”。再比如《左传》里的“庆父”“闵公”“僖公”等等。 这是因为,姓在春秋战国时,已经不再仅仅是女性血脉的象征,也开始表示父系一脉的血统了,所以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姓可以说是“虚”的姓,他们只承担血缘传承的功能,而不必严格表示血统到底来自哪个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