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五行几笔?
汉字之“之”简体写作“之”,五行为火,笔画数为4。 “之”的繁体内在结构为“丶一ノ二”,其中“一”“二”代表数字1和2;外显结构为“丶一一ノフ”,其中“一”为多音字,在此读第四声,表示数字1;“ノ(捺)”的笔画数5,所以整个字的笔画数为1+4+5=10,按现代汉字的笔画顺序“横、竖、撇、点、捺”书写就是“十”;简化后,将“ノ(捺)”一笔带过,就变成现在这样的“四”了。 “之”字在古文字结构中,里面是一横一竖,外面是两撇,整体像个“示”字,表示的是祭品,本意为“以丝带系犬祭祀”,引申指“祭品”,再引申指“献祭”、“出祭”的意思。
《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君之废祀,予何及焉!”说的就是如果君主不举行祭祀大典,我作为臣子又能怎么办呢?其中的“祭”字用的就是“之”字。 从“之”到“示”,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目前看到的最古老的“之”字字形,是在商代卜辞中所见,金文中的“之”字,与甲骨文的“之”字相似,而小篆中的“之”字已接近现在的“之”字了。
现在的“之”字在文言文中有通假字,比如用在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位置时,可以通假表达“你的”意思,比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天子之猎,大围山泽,绝地天通,横行天下,若骋千里,奔逸绝骤,尚皆有礼。”其中的“驰骋”用的就是“之”字。 再有就是当“去”字讲,表示“往”的意思,这个含义现在仍然在使用,比如“之江”是指浙江杭州,“之乡”是指自己的家乡(古代“之”通假作“行”用),还有我们现在常用的词语“行之有效”等等。 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很多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