垧字五行属什么?
“垧”字在康熙字典里,读音有两个:shāng和jiàng 。 这里要说的意思是,这两个读音的字形是一样的,但是含义不同、字形来源也不同。 读shāng时,这个字的意思是指土地面积单位,一垧地等于15亩。比如《醒世姻缘全传》第八十四回:“这庄子上有一千多顷田地……共合是八百垧地。” 读jiàng时,这个字的意思是量词,指中国东北地区计算土地时用“垧”,相当于南方的“亩”“分”。《水浒传》第四十九回:“南岳庙里面,租个单间客栈,一月租金三垧五亩地。”
现在一般认为“垧”字只读shāng。因为它的另一个读音jiàng,已经很少用了;而读shāng时,这个字的意思与现在使用的度量衡概念比较一致,好理解。 但是我查了古代典籍,发现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夫夷以近,则易生私心,乱焉,始害之”——这里的“夷”字,就应该读作jiàng。
《汉书·食货志下》载,汉武帝颁布“盐铁官卖令”,其中提到“弛山泽之禁”——这“山泽”的“泽”字,也应该读作jiàng(参见《汉书》颜师古注)。 这显然不符合现在汉语的用法。难道这些作者都是东北人吗[1]?
这个问题恐怕还得回到这两个读音的来历上找答案。 现在一般认为第一个读音jiàng来自周朝的“井田制”。西周时期,把一块耕地分成九块,中间的一块叫做“甸”,八块叫做“邑”。整个耕地合起来称为“井”或“井田”。每块甸上有公田,由奴隶耕种,收获的产品归国家所有;每一块邑上的田则是自由农民的私有财产。如果奴隶反抗,暴力镇压他们是合理的。
这种制度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丈量土地时,不要算公田,而要算邑的面积。由于九块甸的大小形状不一,所以丈量时,要先计算其中最大的一块,作为标准,其余各块要以它为参照来计算。如果某块田比标准田小一点,就减去它的亩数;如果大于标准田,就多给一些。这样,一块原本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耕地,经过测量、计算后就成了等大的若干块——这就是“垧”字的来历。(详见百度“井田制”词条)
但是,我在《史记》中看到两个“隰”字,司马迁都注为“水旁”。这个字今天写作“池”,读作chí。如果按古人发音,应该是jié。《史记》原文如下:
1. “晋献公伐虢,东至阳翟。”(《史记·晋世家》)
2. “秦昭王闻赵侯让国,乃遗书赵王,言惠文王之功。夜使人乘驿寄书,更至咸阳,秦王亦遣使往视惠文王病……”(《史记·秦本纪》)
可见,在古代,“隰”和“池”应该是一个字。而这个字本来就应该读jé,和“丈”这个字是一个音部。
如果这个推断正确,那么问题就来了:《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垧”字,按照古代发音,应该是读jié的。
比如第三十七回:“这田庄上可有多少地?”贾琏道:“有六十来公顷。”黛玉笑道:“没吃过世面,到这儿,挑唆着买这田,不知你要做什么呢!” 第六十三回:贾琏向凤姐儿说道:“方才平儿同着我,把林丫头房里面几间屋子到底瞧了瞅呢。” 第九十一回:“当日太爷掌家的时候,何曾少给?如今带累穷亲故,遭此潦倒。因想起‘檐前燕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