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属于五行的什么?
“术”和“艺”这两个字,在《说文》中解释为: “術,術之兴也,让而民不争; 藝,艺之兴也,耕作而五谷熟。”——《說文·術部》 ——《說文·藝部》 而“五行”的“行”,在《说文》中的解释是—— “行之,人之步趋也。人之所脚步者,惟午、未、申、酉、戌、亥六时也。此六者皆阳盛之地,故谓之‘行’。”——《说文·行部》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术”“艺”和“行”这三个汉字,在古代都属于“人伦”的范围之内,并且都与“阴阳五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首先来看“朮”字。在古人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当他们在论述人生修养时,总是离不开自然界的现象。他们主张人与天地自然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中间的人若能做到‘立天之道,敬鬼神一’,自然就‘接乎地之道,礼日月星辰,敬鬼神一’”(《周易·乾·文言》)。而这种关系其实就体现着道家所说的“道”,也就是万事万物运行不变的规律。
为了认识这个“道”,人们需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观察大自然的的能力,二是思考推理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合称“智”(知者,智之实也。——《周易·系辞下》),又称为“道德”,即具有正确导向的聪明智慧。老子把这种智慧称作“明”,他说:“明白四达,能无所处而不适。——《老子·第五十六章》”而“術”字的本义就是指这种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而推知人事的规律并加以利用的能力。这就是老子说的“因循自然,勿助勿忘”(《老子·第六十四章》)。因为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就像大自然不需要人类的干预就能保持自身的运转一样。所以“術”最初的意思就是用自然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并获取知识。
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学术之上,而且也适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说“術,術之兴也,让而人民不争。”——《說文·術部》 老子曾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第七十九章》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状态下,人们并不需要掌握高深的学问就能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若不通过钻研学习,是无法获得这方面的智慧的。这就如同战场上刀枪无眼,只有在平时勤学苦练才能获得杀敌的勇气与本领。
“术”这种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虽然是基于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但是它仍然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正如老子所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 所以,虽然人具有思维能力这一先天条件,但是在认识世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十而一焉。”——《周易·乾·文言》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志和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艺,藝之兴也,耕作而五谷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