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五行是什么?
五行的说法来自《黄帝内经·灵枢》,原文是“黄帝问:何谓五行?” 这里提到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基本元素或物质形态。 它们被看作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也是中医理论中人体五脏之气(心、肝、脾、肺、肾)和形体(筋、脉、肉、皮、骨)及自然界的五种运行状态(升、降、收、散、静)的抽象代表。
《尚书•洪范》也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在古人的世界观里,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的,它们分别对应着现代科学中的四类基本物质——原子、元素、分子、离子。 比如金属属于土类,是因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在冶炼过程中阳极溶解而呈现阳离子状态,这种活泼的阳离子在溶液中易结合水分子的氧形成带正电的离子团簇,因此古人认为金属的性质与土一样,即所谓的金属属性归土。
当然,这不过是古代人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与现代科学的认知并无关联。 那么,这种方式有什么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混淆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边界,以至于用五行来生克制化的时候,常常出现矛盾。 比如,《素问•生气不通论》中说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土郁制之”,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疏通、生发、发泄来实现;但是,《内经》中也提到“金欲实,火欲盈……”可见金不虚则火不盈。可现实中若真的是这样该多好,只要补一补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实却是复杂的,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可能更像“虚不受补”——你本来就阴虚,你还想补进去,殊不知这样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五行学说的理解不能执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