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属什么五行属性?

宰桃帛宰桃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智者”没有具体指代的人,所以不能以人测命。 《史记》中司马迁说过:“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孔子所著书,然则黄帝之书,不可得见,帝之王世家,独不见邪?吾犹记周史,曰武王伐纣,克殷,明年帝舜有事于桑林,归格于祖。我高祖父尝观黄帝、舜、禹之书,云尧典有虞氏,今之土田民人所为也。”“余闻上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自五帝始。德昭耀,则至明小臣观古书,谓黄帝之时,天无复四极,不复方形,地无承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风雨不节,草木不生。” 又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凡帝王创业,必有岁符,昭烈之时,岁在丙辰。又黄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无甲午之日,十二月戊寅朔,五日冬至,并前甲子,三年之间,六壬趋伏。元二年四月丁丑,日南至。《春秋》日南至云‘至日’者,谓冬至后遇甲午之日,即名为‘至日’也。魏氏金行,水德王而火德终;魏前虽值闰月,使不得冲前冬至,则至日亦当不犯前癸未。元二年四月丁丑日南至之事,此由水德王,而火德终故也。”

这种对古代天文、历法和阴阳五行知识的引用说明了一点:古人将五行与时空联系了起来。而这种观点也被后世所继承——比如李淳风等人在编写《晋书·天文志》时写道:“太极元气,函三光而包万灵……五行之气,运行无穷。” 现代科学证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一年都有一定的变化。每年1月份,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7月份位于远日点附近。这种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导致了气温的变化——正像《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厥阴之子,夏至之后,立五七日,阳极乎阴。” 每年3~4月份,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7月份到达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时白昼最长。然后,太阳直射点开始慢慢南移,秋分过后,白天逐日减少;12月份到达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黑夜最长。然后又开始慢慢向北移,直至下一个春分。

这种公转轨迹的不同位置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和日照时间的长短,从而影响到了气候。古人观察到了这些自然现象,但尚未认识到其中的本质规律,所以用阴阳五行进行解释。 比如,冬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处于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于是被称为“阴盛阳微”或者“一阳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万物皆静,水冰地冻。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开始缓缓向北移动,称为“阴消阳长”或“二阳生”,大地开始解冻,草木萌发。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大寒在泉,风雨化举,地气待木而始仁……” 立夏到来,太阳直射点开始进入北回归线,这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称为“阳极阴弱”或“三阳开泰”,植物开始茂盛生长。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观》中所说的:“夏至阳气隆,草木盛壮。”“太阳伏热,草木阴衰。”立秋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南移动,草木渐渐由盛转衰到凋零,这是《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讲的“秋气始肃杀,百草零落,木树萧萧。”

立冬时节,太阳直射点开始进入南回归线,天地开始趋于静止,水寒冰结,万物不动。这也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的:“大雪严寒,天地闭藏,万物不容。”到了惊蛰,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再次启动,进入北回归线,此时万物勃发,生机勃勃。这就是《素问·天真皇人篇》所说的:“冬至后三十日,阳气上升,天气变暖,日长一尺,阳升一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