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巳在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的基础,也是中医古籍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帝内经》中的五行。 《黄帝内经》中,五行除了代表五个季节之外,还代表五脏、五色、五味、五音等。 “肝者,其色青,宜食酸,喜悲哀,调肝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心色赤,宜食苦,喜忧怒”(《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在相火篇》) “脾色黄,胃气虚,宜食甘,畏酸,哀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要在宣通篇》) “肺色白,宜食辛,喜宽大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并在金燥篇》)
"肾色黑,宜食咸,喜寒悲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要在水冷篇》) 除五脏外,五色与五官也有关联。 “青色如葱,属木,主目。”“赤色如脂,属火,主舌。”“黄色如米,属土,主脾。”“白色如帛,属金,主呼吸。”“黑色如磐,属水,主肾。”(《黄帝内经·灵枢·五色》) 不仅如此,就连脉象也有五行之分。 "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大论篇》)
五行学说最早应用于医学领域,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五行究竟是如何用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呢? 比如,临床上遇到肝病病人,我们通常会想到疏肝理气,而疏肝理气的中成药有很多,选择时就可以结合患者的五行偏好来选取。 肝主木,喜条达,故患肝病的人一般情绪容易抑郁,若再遇情志不畅之时,则气机郁滞更为严重。疏肝理气首先要调畅情志。 因木克土,故调理脾胃也是养肝的重要方法。
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也叫“十干”,地支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称为“十二地支”,也称“十二支”。把“天干”中的十天干和“地支”中的十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则相互配合,组成“干支”,两者互相配合共得六十,称为“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以此来进行纪年、纪月、纪日、纪辰和计算节气。十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十二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这样,阳干只能配阳支,阴干只能配阴支,两者相配,在周易里叫“阴阳和合”。
地支中十二生肖按照十二支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干的五行属性是: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十二支的五行属性是:子、亥为水,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丑、辰、未、戌为土。从子到亥,十二支周而复始,依次相配。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戊、巳相配为戊巳。五行上,戊属土,巳属火。戊为天干,巳为地支,戊为己之正气,居南宫。四柱八字中若有戊土,戊为阳土。若带巳字,巳为南方之火。
按照中国传统民间的生辰八字五行学说,人生八字是根据年、月、日、时的干支来判断五行的,而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有的人会缺少一、二行,比如说缺火,就可以通过名字中添加火字辈的字来补足,五行平衡之后,就会带来吉祥和好运。按照这个说法,如果你的四柱八字喜火,或缺火,在取名字时,便可用戊或巳字来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