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五行属金吗?
从五行生克的关系看,土是居中,在中央生四行(金、木、水、火);金是从西方生来的,所以叫“土生金”,但这里的土显然不是八字中的“土”,而是大地上的土地,也就是“坤土”。 金生水,这个很好理解,就是金化成水的过程。 水生木,这个有点让人费解,我原来以为水是生的,后来才知道其实是水生木,比如春雨润泽树木,并不是雨降到树根,再被树吸收,应该是雨水聚集到树叶上,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带到树干里。
木生火,其实还是木的性质变化导致的,就像树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和氧气,这个过程也是木生火的体现。 火生土,很明显,炉膛里的火焰产生热量,使周围的泥土升温变干燥。 土生金,同上面说过的,是金熔化在土里形成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金属矿埋于地下,经过长时间的腐熟最后生成金子。 至于最后两个相生相克的关系,我没有想到很好的例子,暂时无法解释。
另外,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五行相生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 水生木,因为水滋润树木,给树木以营养; 木生火,因为木头燃烧产生热能,产生火; 火生土,因为温度升高,土的含水率增大; 土生金,因为矿石需要土壤滋养才能生成; 金生水,因为黄金饰品沾水后容易腐蚀。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众所周知,五行是我国古代先哲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其实古代哲学所说的五行是五材,所谓“水、火、金、木、土,皆伏于地”(《左传》注),即五种物质。五行的属性并不是其所指具体事物的属性,而是被抽象的五行本身的属性。把这五材看作构成世界的万种事物的五大类基本物质。中医借用了五行这一朴素的唯物哲学思想,作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论证疾病治疗的医学体系。这一学说就是“五行学说”。
中医学上的五行是一个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字为中心,而引申出来的五个“分类单元”。它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按其特性归属概括到五行系统中,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克变化规律。木、火、土、金、水无论怎样变化,总是以这五个“分类单元”为基础。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这五个“分类单元”来概括归纳。以人体来说,根据“五行学说”的规律,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它们都分属于五材,而不是五材。
张景岳“五脏之气,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敦阜、金曰营平、水曰洞灵”(《类经》注)的论述,指出了五脏虽然可以归属于五行,但由于五脏在生理、病理上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故不能完全等同于五行。因此,五行和五脏的属性是有严格区别的。由于在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时,常用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概括五脏的相互关系,使五行和五脏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致在长期实践中人们往往把“五行”、“五材”作为五脏的代称,在五行学说的五材与五脏之间难以区分其界限。认为金即肺、木即肝、火即心、土即脾、水即肾,从而把中医学的五行混同于一般唯物论的五要素。正如唐代王冰所说的“五脏之应,名同于五材之实……今皆随五实而称五脏”(《素问玄机原病式》注)。
古代学者用五材属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如以树木的生长引伸肝的疏泄功能,用五材特性来说明五脏之病以及五脏异常现象,如以木材枯槁说明肝病,以致五材之性仿佛就是五脏之性,使人们把五材属性当作五脏的物质属性。实际上五材所指具体事物的属性,并不是被抽象的五行本身的属性,而是指其特性。
另外,五行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是互相关联的。以某脏为中心可联系若干其它脏腑组织。五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等向它所属的特性、颜色、声音和若干处传布,使它们均出现反常的变化。故在诊断疾病时可以“视其五色,闻其五音,察其五味”,作为诊断五脏病变的依据。
疾病可以通过其特性表现于外,治疗也可以从其特性入手,“以忧胜怒”、“以酸胜辛”、“以赤胜白”或“见其色而调其味,闻其声而佐其音”(《素问》)均是根据五脏的特性而采取的治疗措施。在中医学的五行理论中,虽然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但是,五脏的特性和五行的属性,毕竟还有一定的区别。在五脏的属性与五行属性不尽吻合时,又不得不把五脏特性作为其自身的属性,即引申到五行中去了。如木的本性为升发生长,肝属木,理应升发疏泄,疏泄太过,称为木旺或称肝旺,而肝经湿热亢盛所致的疏泄太过,在五行中属于木之太过,而在五脏属性中是肝的特性太过,实质上已将肝的特性看成了木之属性。这不能不说在运用五行学说阐释五脏规律时出现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