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五行属于什么?
唐代属土,因为唐姓里面的唐字的字形属于“形声字”,唐这个字,上面是“冂”(读jiōng),表示它属于“穴”字头,下面是“亢”,作为声旁;而“亢”字,本义就是“高”的意思,《说文》里写的很清楚了,“亢,高也”。所以“唐”字表达的意思是“高大明亮”的山洞或者房屋。而我国古代,视天空分为九宫,每宫七宿,每宿包含若干星官。其中,室、壁二宿属于“中央”,代表帝王住所,其余六宿,每一宿代表一个方位。
“亢”字所在的“龙星群”属于东方苍龙七宿之首,又叫“角木蛟”;而与“亢”字同部的另一个字“康”,它的字型同样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广”,下面则是“亢”或“章”;而在《康熙字典》里面,“康”字的解释是,“音亢,星名”。可见,在唐代的星象文化里,“亢”和“康”都是指同一个星座——东方苍龙的首星,即角宿的第一颗星。
那么,唐朝的古人看到这一整排的星星时,会联想到什么呢? 《史记·司马相如传》里面有记载,司马相如在作《子虚赋》的时候,描写楚王云梦巡游的场景,把云梦的大小山丘都拟人化了——“左维斗兮右镰仓,竟天景兮日月光”。其中的“维”就是代表星辰的“维”字,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维”字;这里的“斗”指的是北斗。
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大奎裂秀”里的“大奎”其实就是“大魁”,也就是大熊星座中的“魁星”;而“裂秀”则是指月亮被分割出来的亮光。古代的中国人是把一部分夜空想像成巨大山川河流的,而唐代人的这个想法应该比我们更强烈一些,因为那时候没有西方的天文学理论,他们不可能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更没有赤道线和南北两极的概念,因此对星空的想像也就比现代人更加自由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