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五行属性吗?
子在古六书属于指事字,其本义特指婴儿、孩童(《说文》)。金文写作,象一个孩子跪着,手上拿着东西,表示“孩子举起手告诉父母自己已经长大”的意思。小篆把金文的写成,隶变后写成。 由于古人认为初生的婴儿头顶和眉心的部位特别干净,所以用“子”来指代这个区域,也就是“头发、脑袋”的意思(《康熙字典》引《集韵》)。
又因为“头”在古代还特指男子的发髻,所以“子”又成了“发髻”的称呼(《中华古今注·卷二·首饰》)。 由于古人崇尚白色,而认为“白”是一种尊贵的颜色,“子”又成为了“贵”的象征——这种用法主要见于古文字资料中;现代汉语中的“天子”“紫禁城”——“紫”通“缁”,表示黑色,原本也是“子”的本义。 以上都是“子”的本义。随着词语的发展,这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分化,但“子”的这些意思都保留了下来了,并发展成新的词语。不过除了作为词根外,“子”有时也可以作偏旁。
作为偏旁时的“子”,有两种形态:一是“子”作为“夕”字的偏旁时,隶书和楷书写作“宀”或者“广”。一是“子”作为“辛”字的偏旁时,隶书和楷书写作“”。 作为偏旁的“子”,大多用来标记声符,所记录的读音大多是清音或次浊音,现在所记录的音节多属阳去声母及阴去声母。
十二地支中有子,子水旺在冬季的子月,为冬季的第一个月。子属水,又为鼠,故有“子鼠”之说。
子时,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即夜内23时至凌晨1时。
以干支纪年,甲年与子年相配属阳,称为甲子年,是干支纪年的第一。古代的子、午、卯、酉,以及子、午、龙、虎,都指时间或方位。
在中国古代十二时辰记时法中,"子时,又称“子夜”和“中夜”,是指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在中国传统的12生肖中有子鼠,属鼠的代表年生肖是子。传统记时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各时辰,而半夜十一时至一时为子时。古代占卜家认为人若在属自己的生肖年中,诸事不顺利,这就是所谓的“本命年”不吉利,所以旧时中国人都忌讳自己的本命年。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反映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鼠的不能和属羊的结婚,每一种生肖动物都有至今仍然存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