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的五行属什么?
“辅”字未入五行。《康熙字典》中,“辅”字的部首为“左耳刀”,在五行中属于金(“金”“玉”“宝”“玺”)的范围;同时,它也包含了“土”(“山”“邑”“田”)的意思。但它并不是一个五行俱全的字。 同样,“弼”也没有列入五行之中。与“辅”一样,“弼”也是偏旁为左耳刀。虽然它在古文字结构中包含有“火”(“示”“高”“音”“章”“日”“炎”“烟”“烽”→烟火)的意思,但也并不包含“水”、“木”和“金”。 在古代,汉字数目很少,为了用字方便,古人就利用已有的汉字进行组合,或增益部分笔画创造新字,来表示新的含义。这些由两个或三个汉字组成的词,我们称为复音词。其中一部分就是现在的成语。如“如鼓如钟”(如鼓之应,如钟之音),“如埙如篪”(如埙之吹奏,如篪之演奏),“如丝如弦”(如琴之有弦,如瑟之有弦)等等,都是复音词,它们所表达的概念是单音字不能表达的。
随着汉语拼音的推广和使用,人们发现利用音序可以更方便地检索查找字词。于是,现代汉字学便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单个字上,去研究一个字的一个发音和一个书写符号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时,汉字已不是简单符号的堆积了。每一个字都是由偏旁部首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研究方法,自然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并有效地进行学习。但是,这种方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我们无法克服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像古文字学者那样,根据单个文字的形状去推测它所代表的含义。因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已经脱离了原始文字形状的表象,而成了经过严格优化处理的符号集合。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字还做了简化处理。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主要用于分析大自然诸多事物之间的属性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解释世界上的所有现象。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五者相生相克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链条,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五行学说也渗透到姓名学说之中,取名时要考虑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在吉凶相冲相克时要修改字形,以求平安顺利。
辅字共有8划,笔划“8”在《周易》中对应的爻象是坤卦卦象,坤为八卦之一,是纯阴之卦,即六个爻都是阴爻(—),与乾为纯阳之卦正相反。“坤”本意是指地,与乾卦象征天相对应。在后天八卦中,坤位坐西南。其性质是顺、厚、柔。由于坤为地,又生万物,是孕育万物之所,因此,古人又将坤卦说成是和“母、牝”等相联系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即从卦象看,当从同性西南处得朋,而从东北处却丧失朋党。这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与东北乾卦纯阳处很难容得下坤卦的纯阴之性。坤卦的卦德为“文”,为“才”,为“顺”,为“永”,所以,西南方向上,得坤卦之德,犹如得良木,得到朋友协助。
综上所述,辅字属于五行中的土。
辅字也可拆分成左半部和右半部的图形组合,左方“力”字在八卦对应的属乾,乾为八卦之一卦,是纯阳之卦,即六个爻都是阳爻(—),与坤为纯阴之卦正相反。“乾”本意是指天,与坤卦象征地相对应。在后天八卦中,乾位坐西北。其性质是健、躁、动、刚。由于乾为天,具有风雷所鼓之象。由于乾为纯阳之性,所以从卦象上说主从同性东北处得到帮助,而从异性西南处得到障碍和反对。乾卦的卦德为“刚”,为“直”,为“盈”,所以,东北方上,与乾卦的卦德,如同得良金,得到朋友相助。
辅字的右方部分为“甫”字,“甫”字的五行为木,在八卦中最对应的卦象为巽卦,是“入”字与“父”字组合而成。入而为父,有教养之象,故有入道、懂事、成年、教养的意思。古人称成年的男子为伯、仲、叔、季诸父。所以“甫”字后来就借代以指成年的男子,与女子“母”相对应。在后天八卦中,巽位在东南方。其性质是入、进、退、伏。由于巽为木,所以,与同性东南方相连得到朋友的协助,而与东北方相接时受到朋友的反对,有被障碍之忧。在命名时应取东南方,避开东北方,这样才顺理合势,有利于事业发展和人生旅途走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