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字五行多少画?
1、《姓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季札之后,以国为氏,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莱,赐季札子为菡邑,后世以菡为姓。
2、《姓氏·汉书》记载:“楚太子建母弟胜,有宠于平王,或说王,令立胜为太子,王曰:‘胜如吾儿长。’遂立胜为太子,号为栋子。秦灭楚,尽取故封。” 汉武帝时,塞北匈奴浑邪王等部降汉,武帝以休屠王太子日磾之名命名设置休屠县,今属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东汉建安年间,南匈奴来降,曹操将其安置于幽州朔方郡之地,其王侯以下均有封号。
3、《汉语大字典》页码2953解释:【hàn】①古书上说的水生植物。②菡萏bàng dàn,荷花的别称。③通“酣”。酒醉。④喻美好。
4、《康熙字典》页码0766解释:【亥集上】【水字部】菡;【广韵】胡旦切【集韵】【韵会】下典切,𠀤音瀚。【玉篇】水草也。一名荇菜,茎紫色。【尔雅·释草】莕,接䖟。【疏】莕菜,叶形像鸡脚,色青碧,生池中者。【杜甫·绝句二首】荷叶罗裙一色裁,鸳鸯戏水忽波动。
又【集韵】胡甘切,音酣。义同。 【正字通】俗作菡萏,非是。
菡字笔画5(草字头2画,单人旁2画,两个土字各0.5画,共5画。)
字从草,单声,"菡"之本义为单叶草,即艾蒿。《说文》本作"菓",后增形声字"菡"替代。"菡萏",亦即荷花,是因荷花酷肖艾蒿而得名。
荷叶初生之时卷而不伸,其貌与初生的艾蒿相似,故称菡萏。
艾蒿有苦味,可以杀虫、行血、通经、去湿,亦可拌粮食调和胃肠,所以古代人常采而存之,称为"宿莽",也叫"香艾",《楚辞·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朝搴阰之木兰"中的"木兰"就是指宿莽。
"宿莽"有木本和草本之分,木本称为"牡",草本称为"牝"。《离骚》里的木兰是牡宿莽,与荷花无关,但宿莽叶有苦味,所以人们给"单"配了苦味的"艹"字旁,造了"菡"代替艾蒿。荷花形貌与艾蒿相似,人们遂给单配了表示"花"的"卉"字旁,造了"萏"字代替荷花。这样,"菡萏"本为两个字。
后来人们误将"菡"、"萏"理解为荷花的两个生长阶段,就合并"菡"、"萏"作为荷花的专称,《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说文·艹部》:"菡,荷华也。"
现代人读古书,不知《尔雅》、《说文》里的"菡萏"是合音字,以为菡是菡萏的简称,于是继续给菡萏简写,造了"萏"字,这更加混乱了。
所以应该恢复菡、萏两字原来的含义,菡字从草,音dan,dan1、dan4,本义为"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