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火主什么色?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五形)所构成。其中木、火、土、 金属于物质的阳性一类;而水、木、火、土、金则属于物质的阴性一类。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中矛盾对立统一现象的抽象概括。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不断发展变化。
在颜色上,阳色为白、青、黑,阴色为黄、赤、蓝。中医用五色理论来指导用药时,必须考虑这种药物所具有的阴阳属性。 如果一种药物具有阴性的物质基础(如滋阴的药物多是由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分泌物制成的),那么它的颜色往往呈阴性,多为黄色、红色和紫色等;如果一种药物具有阳性的物质基础(如补益阳气药物多是动物内脏制成),那么它的颜色往往呈阳性,如白色、青色和黑色等。 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五色与阴阳的关系是有其科学道理的。因为色彩是可见光作用于视觉器官后产生的生理反应,而可见光又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其中红橙黄属暖色调,绿色和蓝色属冷色调。
根据阴阳学说的原理,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可以分为阴气与阳气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两个方面的性质。我们可以把七种颜色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五色的组合,即暖色系和冷色系。
其中的四种中性色黄、蓝、绿、青,因不受阴阳制约而在中医里被看作是阴阳平等的颜色,被称为“国色”。在中医用药时一般不用这些颜色做为区分阴阳属性的依据。 所以,严格地说,中药的阴阳属性是指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中药本身所含成分(物质基础)的阴阳属性,与颜色无关。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说明,五行中的火其实就是指一切能量的载体,包括物体本身的温度、化学能、电磁波等等,当然也包括放射线能量。五行之火其实即是现在所说的物质燃烧时的“热效应”。
红,其燃烧的灰烬是黑的,所以火又生水;火能焚烧木,木材燃烧后变灰烬,失去原木的光辉,所以火克木。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它的象形字就用三个均匀分布的圆点来表示火,后来的金文和秦代小篆也是沿用这一写法。汉字表示色彩的“色”字,本应从“设”(神)声,而汉代隶书却作“从赤从刀”。这里边正隐含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来源、本性和使用方法的基本态度。一是色彩来自火、来自神,而不是来自光;二是色彩有阴阳、生克、互化等方面的变化和斗争,而不是平面的、孤立的存在,所以要用“刀”来制约它。“刀”即法也、度也、法度也。“从赤从刀”即赤色要受法度制约之意。
中国有句流行很久的口头禅——“杀人放火”,把“杀”和“放”并列,意味着“火”在中国文化里的特殊和神圣,它可如洪水猛兽一样危害极大,同时也有无穷威力可用来造福于人。“放火”在古代中国具有很大危险性,甚至有丧命之虞。
《吕氏春秋·注》中说:“放,犹治也;治,犹作(发)也”。可见“放”有发作、发起之义,放火就是发动、使用、指挥火的意思。又,《康熙字典·火部》中也说:“放火,用火也”,明确点出了“放火”二字的含义。后来因“放火”危害性极大而被滥用,遂转义成了今天流行用法。
在古代,“火”字也可写成“灬”的简写形式,后来成了四点底。而“灬”字作偏旁的字大都和火焰有关。如“灸(jiu)”,是烤、烧的意思,即用艾叶做成圆锥状放在人患处皮肤上点燃后使其温热皮肤以治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治疗灸风湿症)。“灭”本作“灭”,表示人为控制或熄灭火焰。
在中国古代,火是天帝神灵意志和行为的象征,其来源、去向、威力、法度等都是神主宰的。例如《墨子·非攻中》中便有:“天鬼避(譬)若人,天鬼亦有五兵”,“天鬼有五兵,以令于天下,万民之利若诚乎中,天兵必用,中不诚心,天兵不至”之说。这里“五兵”指礼、乐、政、刑、火等五种治世工具。火排在末位,但威力最大。又如《汉书·郊祀志》中所说:“上(皇帝)使待诏夏侯始昌等入海……捕巨鱼。鱼上三丈,大九尺余,有物焉若牛,出水,三足,人手,操一角,喜,以为大神,名曰猎获。射之中肩,长安少年骑数千争欲射之。东海黄公,年且百岁,从(纵)大蛇,剧(斗)鱼龙,蛇死,公亦病焉。平少主(女道士)及大姊、诸幸贵人,上祷祠黄帝、后土,为黄公告祠,令巫安所斩杀蛇。公薨焉,故诏云:有黄公常当神坐”。
这是东汉中期一次重大“祭火”盛典的实录。它从征召方士、捕杀大鱼开始,最后经黄公开斗海怪大蛇、“巫安所斩杀蛇”而归于平复。其规模、场面极其宏大,皇帝、妃嫔贵妃还亲临庙堂,隆重祭祀以“火”为象征的黄帝和后土等大神,求告禳佑。“鱼龙”、“大蛇”等海怪是“火”的象征或寄寓,而“大神猎获”是征服或统治“火”的人与神的“合一”体。
这段史料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火”的畏惧和崇拜,对驾驭和统治“火”而造福于世的英雄及其天神顶礼和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