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如何演变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举一个例子来解答问题,就是一个村子,人们都姓张,那么这些人命数是一样的么? 当然是否定的,有的人是地主,老财,那他肯定是张天师了嘛!有人可能是土匪强盗,那就叫张文武呗。。。 这就是命运的不同! 但如果这村子里的人出去经商,那么他们命运就一样了,都是老板,或者都是打工的,除非谁特别厉害,可以成为马云! 所以命运一样不一样,取决于环境,而五行也一样不一样,也是取决于环境的,在某个环境中,它的运行规律就是这样子;但是如果换了一个环境,它的变化也是必然的! 所以学五行一定要学会变通,千万不要被古人的思维给困住了!古人是古人,我们是我们!
比如一个人,生于甲午年,乙未月,辛丑时,这个八字土很旺啊,又生在未月,土更旺了,那么五行肯定缺木和水咯~于是很多人下定义了:此命土太旺,需要木来疏土,水来润泽,所以姓名中必须带木和水才最好! 错!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周围全是木头建筑,你肯定会觉得缺水~因为水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但是你生活在现代,周围都是砖头盖得房子,那么你肯定不会觉得自己缺水了,因为砖头里面含有的水分基本被榨干了。
也就是说,这个八字所处的时代不同,它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如果这个年代是战争年代,食不果腹,到处是荒草野树,此命定是贫苦一生,需要努力赚钱养家糊口!如果是和平时期呢?此命一定是富裕之家,不但不缺钱,还可能很有钱!为什么呢?因为和平时期,需要木材的建筑材料少了,但是需要水的工业却多了起来,木材不需要那么多,但水源却很紧缺哦~~所以这时这个命见木就好,不用水也不错。
所以五行一定要活学活用,千万别学了死五行的知识就用固定的思想去套用它!那样只能说明你笨!
五行的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五种元素作为单字已经广泛运用了。在《尚书•洪范篇》中提到的五行说,是我国古代先民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总结出来的哲学思维,后来在中医学、建筑风水学、武术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也与儒家、道家、佛学发生过密切关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用金、木、水、火、土来归纳和阐释世界的方法,在东西方文化中几乎是同步发生的。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的先民,分别独立提出地、水、气、火四种元素以及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理论,用以解释世界和人类的起源。当然,后来随着三个文明的相互融合,又给三大元素集合理论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在我们祖先对世界的认识中,金、木、水、火、土都是最简单和最基础的,而由它们又可派生出其他事物。如水可以决定植物成长的多寡,所以木生火;火可以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金属可以制造农具,农具可以在土中进行农业生产,所以金生土;土地有吸水性,能将水聚拢,而水大则易淹没毁坏土地,所以土克水……
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被后来的先民运用到占卜和方术领域,又与木星运行周期即“五运”说相糅合,五行学说趋于完备和成熟。
后来,人们对五行的应用更加广泛,用五行说来配属人类的五种感情、五种官能,各种器物、颜色等等,也用五行学说来分析事物的特征和运动规律,指导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行为。在中医界,将人体的五脏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比拟和配属。
五行中还蕴含着朴素的和谐思想。所谓木火土金水相生,就是相互生长的意思,这种相生的关系使五者能彼此调节,达到一种有规律的增长、平衡与协调发展。
五行相克也是这样。所谓“克”,并非互相征服(如火能熔掉金)或者相互残杀(如金能削砍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调节,如果相生相克的关系被打破,必然造成五种元素之间关系的紊乱,进而发生水旱天灾、社会动乱乃至战争、分裂、死亡等等。这种观点对古代和谐社会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