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五行之中属于什么?
“勇”的五行不是根据字的属性,而是根据字义确定的。 什么是五行的“生克”? “生我者,父母兄弟,谓之比;我生而有为,功成名就,谓之印;我遇挫折,父母兄弟相助之力,救我之急,谓之子;我受父母兄弟之助,功成名就,谓之财星;我身劳碌,奔波不停,得财为用,谓之官星;我身弱而财多,不得其力,劳而无功,谓之七杀;我身强气盛,无财亦忧惧,所谓‘横刀立马’,无所不为,谓之伤官;我身极旺,财轻且远,不为我用,所谓‘泼天财富,难为我取’,但财旺则生官,故我又怕财来。总之,‘逢财看官,逢官看财’,此最得要之言。
所以,上面提到的“木火通明”、“金水相涵”、“水土淤积”、“金土相扶”等等,都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得出。 至于这个字是属金的,那个字是属水的,则是另外一回事。
当然,如果命局需要水木,而八字中有亥子丑水或寅卯辰木的时候,那字就是属水的;如果命局需要金土,而八字中有酉戌亥金或申酉戌土的时候,那个字就是属金的。 如果命局不需要这些五行中的某个五行时,这个五行不管出现在什么样的干支组合里,都毫无作用……这就是废格。比如,八字需火,却有亥子丑水;需金,却有申酉戌金或者亥子丑水……这种格局,就是“水多木漂”、“水多金沉”、“土多金埋……”等等。 以上所说,是五行在八字命运中的作用方法之一。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十神,就是以日主的中心,看四柱中五行的生克制化情况。其中,五行作为力量(阴阳)的体现者,被称为“中神”。
另外四种关系,即正偏印、正财、偏财、伤官,分别代表着四种性质不同的人/事/物。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系统观,主要用于中医学和占卜术中。五行学说是华夏民族一以贯之的哲学追索,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在中国古代的解释中,以水为例:冬季(坎方)为周而复始的伊始,万物皆处于未生状态,因而是无形的,具有极强的孕育能力,这种能力被归纳成为五行里的“水性”,冬季孕生于无形(如胚胎于母腹中),则“水”可理解成为孕育于无形中生物(万物)的使者。由于其处于无形,所以是黑色,即所谓“水色黑”。而“木性”则是指生物(万物)发芽破土,冲破了“黑色”的“水世界”(地下世界),所以“木”的颜色为绿色。“木”是生命得以复苏的开始,春天为“木旺”,其“木性”表现为温热而有力度。生物(万物)需要在炎日(亦称“太阳火”)的照射下,才能成长繁盛,所以把夏季归于“火性”,“火性”表现为炎热的高温。“太阳火”照射于土地上,使得万物得以在“太阳火”的照耀下在“土地上”(夏季)生长成熟。所以,生长“木”的“春”,其“木色”为绿色;“太阳火”照射于“土地上”的盛夏,“火性”旺盛则显出红色;而“土地上”则显出黄色;生物(万物)在“土地上”(即,即“地表”)生长成熟,于是,由“土”而生成“金”,所谓“金”是指成熟之物,如,谷子(指谷物,包括种子),成熟的瓜果等,因而,将“金性”归于“收获的秋季”,所以,秋天是“金旺”。“种子”入于“地下世界”,则标志着周而复始,孕育新的“木……”。于是,古代便用“五行”来概括这种生物所经历的全部世界,即,水—木—火—土—金—水……周而复始地发展。
《尚书洪范》中将五行和人的五种品德联系在一起,曰:“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这就是将五行和人的五件品德联结起来,木德在貌,火德在言,土德在视,金德在听,水德在思。貌言视听思,五者是人德的象征,而五行是自然界的象征。古人从这两种象征中找到了一种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五行和五德的起源。
在《尚书洪范》中将五事、五大、五纪联结起来,五纪曰月、星辰、历数、山水、乔木。五大土、金、水、火、木。五事貌、言、视、听、思,就是从五纪、五大中推衍而来的。这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它不能和自然界相脱离。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决定了人体的运动,人体的运动规律从属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从而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中医强调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是中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即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如枝丫曲伸,主疏肝理气。
火曰炎上:即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火性不降则逆,导致咳喘。
土曰稼穑:稼穑即万物生化之义,即具有生化、承载以及受纳等特性,主健脾和胃。
金曰从革:即具有肃杀、收敛等特性。主润肺、止咳、清痰。
水曰润下:即具有寒冷、滋润、向下运动等特性。
木、火、土、金、水,象征着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属性,也象征着人的心、肝、脾、肺、肾的五脏五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