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对应颜色的原因?
这个啊,得从黄帝内经开始说起 《黄帝内经》中把颜色定义为:“五色,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并分别做了定义: “凡诊病,必问色。色者,气色也。……故青色如草,赤色如火,白色如冰,黄色如土,黑色如漆。” “五色,各有所属。……心色赤,肺色白,肝色青,脾色黄,肾色黑。”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概念是:古人所说的色和现在意义上的色彩(物理意义的颜色)是不同的。古人没有“色彩”这个词,他们的所有关于色的描述都是基于肉眼在特定光线环境下的观察结果。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人所说的色是视觉感知的效果,但并不一定和物理意义上的一样。
我们现代科学认为的色彩则是物理的光学现象,取决于波长。而光谱则把所有波长的光都呈现出来。 所以,根据古书上的描述去对应物理上各种波长的光是不可能的。 但古人又的确是有道理的。比如中医书上有这样一条: “天圆地方,头圆脚方。左阳右阴,上清下浊。天地之间,阴阳之分,所以立命,故曰:上盛下虚,阴虚阳盛。”
这句话用现在的语言来解释就是: 头颅是圆的,下肢是方的。这是符合“天圆地方”的观点的。 身体左侧属于阳,右侧属于阴。所以肝胆脾胃等器官都在身体左侧,而右边则是肠道和肾脏。 身体内也是分上、下部的。
中医书里又把胸腹腔部分比作为“阴”,把脊柱及旁的开合部位比作为“阳”。因此有了“上盛下虚”的说法,这符合现代人对于“高大威猛”形容的体型标准。 “天圆地方”,“左阳右阴”这些观点在古籍里还有很多阐述。如果仔细琢磨,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理论依据的。
古人是很注意养生和锻炼身体的。他们总结出来的很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值得借鉴。比如上面提到的“天圆地方”“左阳右阴”的理论在中医书里就有记载。它们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对自然和生命体仔细观察后的结论。
再比如五行的属性,金木水火土,也是有着它深刻的来源的。它来源于上古时代一种计算容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原始形态是把一个盛水的容器分为四份,中间的一根横梁把水分为上下两半,然后分别注入四种颜色的颜料——这就是金木水火土的来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