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属于五行属什么尧?
“宇”字,上下结构,从宀,允声。《说文》释曰:“宀,屋也。”又曰:“允,公正也。”“宀”与“允”联合起来表示“房屋的正中”之意。这个“正”字,也就是字形中的这个“止”(即“趾”字)所表示的本意。
古人把屋子分作前、后、左、右四个区,分别称为“前方”“后方”“左边”“右边”;又把每个区再细分为三等份,各占1/9,称为“上”、 “中”、“下”。这就像今天分城市为四大片区一一居住小区一样。这种划分方法是一种数学上的划分法——“三分法”。它的特点是每个区块之间都是平等的。
“三分法”是古代计算面积和度数的基本单位。它适用于一切有边限的线性尺寸。比如长度、宽度、高度以及温度、时间等等,都必须用“三分法”来计算。例如一首歌词是20行,每一行的字数必须是九字或九个音节;一章诗歌共有4句,每句16个字;一部小说一共有18章,第一章30节,第二章45节如此类推…… 古代建筑讲究对称美。为了体现这种美感,需要给房子确定个中心点。这样才能在两边建造对称的房厢。这个中心点,就是“宇”字的“宀”。
确定了“宝盖”作为房屋的中心,下面就要考虑如何区分“上”、“中”、“下”的问题了。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字—— “脊”与“峙”。 “脊”的意思是指房屋的中间脊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房顶。“峙”的意思是指两座山并立。在古代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物没有很高的垂直高度的情况下,要想建筑有立体感,就只有让房子层层叠起,形成多层楼的效果。这样,房子的正中最高处就自然形成了“上”、“中”、“下的结构”。
“宇”字的“宀”加上下面的“示”(即“礻”),正好组成一个“峙”字。说明这个词组表示的是房屋中央的那个位置。由此延伸,“宇”字还代表天文学家所观察的天象的“中央区”。 最后补充一点文字学知识:“宇”字上面的“予”(即“余”)的古形体上面是个“豆”加“木”,下面的“寸”表示的是手拿器具的形象。合起来表示的是用手提着盛满东西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