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首都是什么?
北京历史上曾称蓟、燕、幽州、燕都等,元明清之时称为京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正式定名北平,但人们仍习惯称京。1949年后因与北平地区行政区域区分,始称北京。 从金朝开始,在北京建都会使首都出现人口集中和工商业集中的现象。 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为了便于管理,将辽中的析津府(今北京)和北京路所领63州改为中都路,统管东北和中部的70余州,成为北宋的“北大门”。
元朝时在北京设中都路,下辖6县8州,在今西城区一带设有万宁桥。 明朝初年在今北京城内建设紫禁城,作为京师,同时设顺天府,以应天府(南京)为留都,分属南直隶。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自此定型。
清承明制,京师沿用顺天府之名。
民国初年,袁世凯把北平时装定为"京师",并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但此时"京师"之"师"字仍读shī音。
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北京,并改称北平特别市。此时由于特字的误植,出现了平津、平绥、平汉、平大等铁路干线的称呼,以及华北、华中和华南三大区域的划分。 "北平者,本部十五省之总称也"(《现代汉语词典》),这实际上是以中原语系定中古官话为基础形成的普通话的"北方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多次使用"北平"的名义发布命令和函件。1958 年修订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仍然用"北平"这个名字。 但是,随着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建设进程,特别是北京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兴建,以及苏联专家团来华的帮助,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交通方面京哈铁路的全线贯通,以及随后建设的宝成、成昆、湘鄂赣铁路等,使北京与西北、西南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
通信方面,相继建立了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对各地实现有线电视网全覆盖,使得北京与其他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员往来和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北京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作为现代意义的首都,"北京"之名就此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