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是谁修建的?
关于“北京”这个名称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个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后,把国号中“大”字的含义赋予这座城市,称之为"北京"(“京”字在此处读jīng) 那么这个问题就转化为“为什么叫'北京'” “北京”这个名字的来历,和一座桥有关——卢沟桥。
元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两都制,以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中都(今北京西南郊一带)为首都。1263年建成,1272年改为中都路,1275年设中都留守司。
为了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中都城的东南角建一所行宫,但选址地有一座自然形成的土丘阻碍施工,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提议利用土丘建造一座宫殿,于是,在土丘上盖起了三座宫殿,也就是后来的“三大殿”——皇极殿、中和殿、保和殿。
这三座宫殿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所以这里就被称作“北京”了,而这座桥也被命名为“卢沟桥”。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中原地区已经足够稳定,为了控制北元残部,将都城从陕西西安迁到河北临漳县。
由于临漳县城北十五里的地块低洼潮湿,便筑城墙以防水患,并取《诗经·氓》“淇水汤汤”之意改称“京师”。后来朱棣夺位后又将其迁至北京,并更名为“京师顺天府”。
虽然明代北京被称为“京师”,但“京”字仍然读作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