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而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重地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美国对轴心国三国也同时宣战,正式加入了战争……
在很多国内历史书中,都是这么介绍珍珠港事件的。似乎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结果,但实际的过程可能要更曲折一些。事实上在开战前,美国国内一直存在着“孤立主义”的势力,他们反对美国参加这场战争,甚至反对援助同盟国。这些孤立主义分子在国会占有很大的分量,罗斯福想要推行支持英法等同盟国的法案会面临相当大的阻力。这导致罗斯福想要参战并非易事,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里,罗斯福一直在积极地寻找能够说服美国国内参战的理由。可以说,战争于日本而言是主动的,而于美国而言,是需要说服国内,被迫接受的。
首先来看一下美国国会中孤立主义势力的根基。事实上,二战爆发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根基依然来自于19世纪末美国国内排外主义的遗风和1914年一战爆发后孤立主义的回归。一战中,威尔逊总统宣称美国参战是为了传播民主和自由,让世界变得安全。然而战后美国参议院拒绝加入国联,总统的主张遭到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完全失败。这也导致了后来二十年间,孤立主义在美国全面回归。大萧条使美国雪上加霜,美国人更无心思去国外冒险,国内的“美国第一”口号响亮。之后三十年时间里,美国都坚持着“中立”的政策。
1939年二战爆发,这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中立法案,禁止美国向交战国输出战争物资,以避免美国陷入战争。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国岌岌可危。此时,英国急需军事物资援助,丘吉尔多次向美国祈求支援,而罗斯福也很想帮助英国,为此于同年12月再次说服美国国会修改中立法案。修改后的中立法案规定:允许将武器卖给交战国,只要这些国家能够用现金购买并安排船只运输,即“现金-输送”政策。这实际上已经向着帮助英国迈进,然而美国军火商却担心英国无力支付认购武器所需的巨额现金,为此继续向总统施压。为此,到了1941年3月,罗斯福又说服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允许总统为保持美国防务 sell、transfer、exchange、lend 或 lease 任何国防物资给 any g o v e r n m e n t 的行动。也就是说能够无条件的帮助英国和其他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该法的通过被视为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为了推动租借法案的通过,总统还派自己的儿子埃利奥特·罗斯福访问英国,用第一手资料来说教美国国内那些亲德、孤立主义、以及和平主义国会议员。到7月时,罗斯福又采取了一个措施,与加拿大签订《俄亥俄-大西洋谅解备忘录》,规定北美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作为防御区,加拿大可以使用美国军队协助防务。该备忘录实际上是军事同盟的雏形,使加拿大实际上纳入北美防御体系。
在对日关系上,实际上日本于193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与德、意结盟。到1940年下半年,日本积极南进,进攻法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进攻马来亚和新加坡,与英国争夺在东南亚的利益。由于美国担心英国败亡后日本将控制东南亚,切断美国资源来源,同时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利益和国际威望,1940年底开始对日本制裁,包括停运日美定期航线、禁止向日本输送军需民用战略物资和废除日美通商条约等。1941年6月,苏联被德国进攻以后,美国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太平洋地区,7月,美国对日本的最后通牒发出:从印度支那撤军、承认中国主权及两国平等。日本置若罔闻,继续侵略并着手准备军事作战计划。1941年8月,美国正式要求日本回答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最后通牒,日本于9月拒绝了美国的和谈要求,并继续进攻荷属东印度。
此时英国已转为主动,法国也投降,英国海军在本土作战,急需向大西洋转移。为了防止日本南进扰乱英国海上补给线,1941年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与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