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属于五行属什么?
“宜”本义是适当,和“不宜”相对,在《说文》中有详细解释: “凡言所以者,皆举其所宜而言也;今俗有所宜则曰宜,无适(是)也。” 由此看来,“宜”的本意指的是某种行为或状态适合当“下”的情况、场合,并非指五行属性。因此,以一个单字来判断五行的归属是不恰当的。
不过,虽然从本意来看,“宜”没有指向某一种五行属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偏向性。比如说,在古代,人们常把“土”称为“黄”,认为它是中央之色,是万物之本源。在这种情况下,“黄色”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土”的属性了[1]——尽管这个颜色本身并不具备土的属性…… “五色”在古人心目中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青为东方之色,属木;赤为南方之色,属火;白为西方之色,属金;黑为北方之色,属水;黄为天地之杂色,故属土。[2] 从这里可以看出,除了“黄”之外,其他颜色的五属性都是十分明确的,唯有黄色的五行归属存在争议。
现代学者一般倾向于将黄色划分为属土的颜色,但也有学者将其归入火[3][4]——显然,这种划分受到了当今环境背景的巨大影响。那么古人又是怎么看待“宜”与五行的关系的呢?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讲究“天人合一”的国家,而“天”又有着严格的五行体系,因此古人的很多观念和行为都会受到“天”的影响——比如上文提到的“黄”被视作土的颜色就是受制于这一思维定势的结果。
在这一点上,古代的占卜术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卜”就是一种用龟甲来预测吉凶的方法,其中又以“贞卜”最为常见,即通过观察烧灼后的龟甲裂纹来预测吉凶。由于这种方法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操作才能产生出符合预定的结果,故而其判断依据往往会被看作是对应季节五行的特征表现[5]——也就是说,当时的“卜”其实是按月份划分五行的! 在古代,一个月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对应着“寅月”“卯月”……“亥月”。这其中的每一个“月”都可以分为三段,分别叫做“初”“正”“终”。[6] 而对应的三个时段又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前段”以及由“后段”减去前者所得的数值——“前值”、“后值”。 以正月为例,一正月的前值为四,末值为八。如果某一月份的“前值”小于其所在季节的五行属性,那么这个月的“正值”就可以被认为是大于该属性的;反之亦然。 以夏历二月为例,二月的“前值”为九,“后值”为一。九月的大余为三十七,小余为十六。根据前面所述规律,我们可以得知二月是属于“金”的。同样的道理可以推论其余月份所属的五行为:三月为木,四月为火,五月为土,六月为金,七月为火,八月为土等等。 在古人看来,不同月份的五行属性能体现出“宜”的状态,但并不能反推到“宜”具有某个具体五行属性这样一个结论上去;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