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八字五行缺什么?
“四柱”是由“年干、年支”,即“年柱”所组成; 由“月干、月支”即“月柱”所组成; 由“日干、日支”即“日柱”所组成; 由“时干、时支”即“时柱”所组成。 四柱共分八大栏目,即四柱八项,就是四柱八个字各有一百个干支组合(8x100=800),共计八个栏目有八百种变化,这仅仅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实质上每个栏目中的每一种形式都代表着一种事物,每种事物都有其对应的五行属性,这就是预测的原理所在.
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多年的颛顼帝元鼎年间。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后,“虞舜代禹而为天子”,到“虞舜夏商周,相移三圣君”,其中舜在位39年,在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世纪末,“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宅四海”,“敬敷五教,在宽”,让四方部落各守一方,制定历法,教化百姓,于是有了“颛顼历”“汤历”“殷历”“周历”之说。
据考证,这种以干支记日的历法大概是从黄帝时代的“黄帝历”发展而来的,所以又称为“黄历”或“皇历”。
“黄帝历”以干支表示太阳出没的范围,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并赋予每个时段以名称,以指导人们安排作息和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十二时辰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间段,每两个时间段为一时辰”。
那么为什么选择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搭配使用呢? 《尚书·尧典》中有这样的记载: “申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才。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向历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在古人心目中,日月运行是有规律的,他们根据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制定了相应的日历,来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古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的阴阳结构,天圆地方,大地是阴阳二气交合而成的一个球体,而天地之间的虚空则是螺旋上升的气流形成的旋涡。地球处于旋涡中心,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使得大气层形成了一种逆时针的自西向东的运动趋势;同时地球又绕着太阳公转,使太阳及其周围的星体围绕北极星做顺时针运动,形成了冬至日在南回归线,夏至日在北回归线的现象——这是古人无法解释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地球自东向西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个椭圆,所以每年太阳到达某一点时的位置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每年的立春和立夏不是在一天。为了区分不同的季节,古人就规定立春和立夏所在的节气分别为一年的开始和结束(现在的公历则是把春分、秋分作为全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并将一年分为四个阶段和五个节气,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每一个特点都有一个特定的天象做代表,所以就有了“十天干、十二地支”之说。 以十干配子午卯酉为寅、辰、巳、亥之日,谓之阳生之日;以十二支配子午卯酉为申、酉、戌、丑之日,谓之阴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