墚五行属什么?
这个字念(jiàng),三声。 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土地制度。 “梁”字左边“土”旁加一横的“粱”即此字的繁体;右边为“量”字的简化字,表示地量单位,又指用斗量出的粮食数量。 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以地量粮。
1、以地为计量单位。如汉代的“二十五梁”、唐代和清代的“一百梁”等等。 一百梁也就是一百亩地种出的一千石谷子或者小麦之类。 当然,这一百亩地,还要按照一定标准种植,一般是百亩之内没有丘陵、沟坎等不平等地块。这样算出来的产量才能比较准确。 2、借指田地。 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卷十:“公卿送饷者,车马填街;田梁受赐者,家盈廪粟。” 3、特指汉唐时西北诸民族所建的政权。 唐代杜佑《通典·边防》:“北狄之本语谓之坦顿,自甘州西境至回纥可汗庭五百里间诸国尽曰坦顿。”宋代王应麟《地理志考证》:“北狄本语谓国曰坦顿,或曰梁。”
这是《说文》中的一个字,解释为“山垄也”,即大山中狭长的山脉。 “岗”、“梁”在《康熙字典》中都收录了异体字,而且释义完全一样——指山上狭长而高耸的山脉,并说明这个字就是古文字“畺”的异形字形。 在《辞源》中也收录了这个字和它的异形字的释文——指狭长的山脉,引申为“阻隔”; 同样,在《汉语大字典》中也有关于“墚”的解释,也是指高山上的狭长地带,但并没有指出它是由哪个字演变而来的…… 但这些古籍里都提到了两个字——“墉” 和“墙”(包括它们的繁体和简化字) 它们都有“高”的意思,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用。 而在《汉语大字典·异形词词典》中则收有“墉”字条目,其释义是“城墙”并且注明“同‘墙’” 而这个“墉”的字形与“梁”字形很相近,且多用作地名和人名; 同样,这个“墙”的字形也与“梁”很像……
所以我认为“墚”——应当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由“土”“广”“墙(或者墉)”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像“墻”或“墉”的字形表示建筑之意,其他两部分的字体表示土地的意思。 至于字形来源么,那就只有等考古学家来破解了;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结构应该是来源于陶埙或其他某种原始乐器,因为从“工”“土”的结构看的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的陶埙之类的器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