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五行中代表什么?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道家一种系统化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五种物质的循环运动形成的。 五行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的书中。到战国末年,秦越人著《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五行的性质及相生相克的关系: “东方青色 …… 其性仁,其味酸, 其色青。 …… 西方白色 …… 其性礼,其味辛, 其色白。 南方赤色 …… 其性智,其味苦, 其色赤。 北方黑色 …… 其性信,其味咸, 其色黑。中央黄色 …… 其性敬,其味甘, 其色黄。” “五行”的相克关系是: 木克土,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金克木。
相克的道理被后人用到了社会生活中: 君臣关系好比“金木”,要相互尊重; 父子关系如同“水木”,父慈子孝; 夫妻之间就像“水火”一样,应该和谐融洽; 朋友之间好似“土木”,互相扶持。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代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事物,以及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况。 中国古代思想家利用五行学说总结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经验,构建了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并创造了神奇的五行八卦算命术。
随着中国古老哲学的传播,五行学说也影响了日本、朝鲜半岛乃至东南亚各国。时至今日,这种古老的哲学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代表了人体内固有的组织器官,功能是贮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是中空的、有形的受盛和传化饮食物的器官。它们与喉咙、胃脘、肚脐等一些形体部位及唇、毛发、口等各种组织相络属。中医用五行来概括和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结构,将人体的各个部分赋予五行的属性(如表1 所示),构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形体及与外界沟通等部分组成的五个生理系统,称之为“脏象”。
中医的五行“脏象”学说,不仅将人体内部的脏腑形体等生理结构划分为五类系统,而且按五行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规律,分别阐明了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因为五个生理系统具有与外界沟通的特点,故按“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把五个外界环境因素(即五气——风、暑、湿、燥、寒与五味——酸、甘、苦、辛、咸等)也按照五行规律进行归纳(如表2 所示),使其分别与五个系统应合起来。
中医运用五行“脏象”学说,不仅对人的心身整体功能和人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能进行概括、归纳,而且遵循五行规律来阐明这相互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