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雨字有水吗?

皇甫家炜皇甫家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雨,水也;从云下小雨。《逸周书》曰:“雨,水也” 按:《左传·昭公二十年》引此段文字,于“水”作“潦”。 “雨”的本义是指降水,后泛指云朵中降雨——这属于“形”的变化。这个“形”的变化与“雨”的属性无关。(当然,人们可能不会关注这一点) 那么“雨水”中的“雨”是什么?我认为应该还是原来的那个“雨”,只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津液”——即水气凝聚而形成的液体。

中医理论认为,正常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化生万物、生化有源的有机体,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上焦开窍于头,中焦开在胸部,下焦打开在后腰,由此将体内浊液排出体外,使体内环境始终保持清洁。我们可以说人体自身结构就是一个“小宇宙”。 人体内阴阳平衡,清气上升,浊液下降,如此循环往复,无端而生。《黄帝内经》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五宫”,“阳气盛,阴气消,故水液不入膀胱,归于三焦,下注小肠,渗利大肠,化为气,还归于肺,周而复始”。 所以这里的“雨”就是身体中的“津液”,身体各部的“津液”最终汇归到膀胱,由小便而出。

束垭俊束垭俊优质答主

雨字头的字通常属水,一般都和水有关系,但是不是所有雨字头的字都和水有关系,比如:雷,这个字。所以对于雨字头的字,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大多数有水字旁,属于水属性。

传统“五材”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后来被引入中医,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所用五行,与“五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依古代哲学家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者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称“五行”。五行属性分类的归类原则是:“木曰曲直(植物有屈伸的特性),火曰炎上,土爰稼穑(有种植收获的特性),金曰从革(有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有滋润的特性)。”将宇宙万物分别归纳于木、火、土、金、水等五类要素之中,借以阐释和说明客观世界对立统一、不断变化的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即五行)运行(即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说认为万事万物虽然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和相互变化而形成的,但每一种事物都各自归属于五材的某种属性,又都各自以自己的形状、生长变化规律和功能特征反映五材的某种属性。这些属性为:木曰曲直,即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火曰炎上,即有温热、蒸发、升腾等作用和性质;土曰稼墙,即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和性质;金曰从革,即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和性质;水曰润下,即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和性质。

五行说把宇宙万物分归于五种物质之中,其归类原则,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以五材的特征或特性类推和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或属性,是把五材与事物相关联的基础。例如:把具有生发、条达、升腾等现象联系起来划归于木;把具有温热、升腾、上炎等现象联系起来划归于火;把具有化生、承载、受纳等现象联系起来划归于土:把具有清洁、肃杀、收敛等现象联系起来划归于金;把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等现象联系起来划归于水。由于五行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和生产实践中,木、火、土、金、水在当时是人们身边不可缺少的实用之物,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和生活环境中出现得最多,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中这些最熟悉而且最常见的事物具有最丰富的感性认识,知道木类物质的形状多呈于长条或片状物,而火类物质则具有温热、向上之势,土类物质则有种植、生化、承载之功,金类物质有坚硬、肃杀之性,水类则有寒冷、往低处流等现象。可见,当时人们是以“五材”这些特征和属性类推其他事物的,是用“五材”自身所特有的性质来概括和说明世界的。这既是“五材”与事物联系的基础,也是五行归类的关键。

二、以五材与自然界的四时五方之气相类,这是把宇宙万物分归于五类的根本。五行说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天文历算及其掌握四时寒暑变化规律的指导,掌握和顺从天时,即是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也是人们的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天时(与之相应的五方之气)既是“五材”产生变化所赖以发生的原动力,也是产生“五材”这一类别划分法的真正根源。根据《尚书 · 尧典》、《春秋繁露 · 气文》等古籍所论,春季之气为温风(木类之气),万物因此温气而生发;夏季之气为热风(火类之气),万物因此风气而茂盛:长夏之气为湿风(土类之气),万物因此风气而开花结实;秋季之气为凉风(金类之气),万物因此风气而收敛;冬季之气为寒风(水类之气),万物因此风气而闭藏。春夏秋冬四季之风与五方之气(东方为春为木,南方为夏为火,西方为秋为金,北方为冬为水,中央为土)的属性,与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相符的。这些自然界的气化现象,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看到和感触到的“五类”之气。人们把这些气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起的作用联系到各种事物上,根据不同的事物分别与什么类别的气候相类或相似而将其归属于五行的某一类。所以,时令之五气是产生五行归类法的根源。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人体五脏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有关疾病与自然界五方之气的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所以与“五材”五行属性相一致。

三、以五类物质的相互作用与五方之内的五类地理环境相联系。五行说除了把五材与自然界的五方之气相类比外,也同时与五方地理环境相联系。《淮南子》说:“南方而(火)炽,西方而白,东方而青,北方而黑。水、火、金、木有自然之颜,不同其质,而同其色,五声为比……土居中央,四物所错,而五行成矣。凡此者,无非土之出也。”这是说五行与五方之内各类地理环境相联系。从《管子 · 水地篇》中也可看出“五类”物质是与五方地理环境相联系的:“水,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土也者,山川丘陵之也;金,土之精也;火。金之液也;木者,生于土也。”这里不仅以五方地理环境分列了“五类”物质与五方的联系,也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五行之间存在着的相生相克关系。将五材与五方之内的五类地理环境相联系,也是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之一。而这种认识也被用到了中医对人体五脏的地理属性分析和临床诊断疾病之中,如“面黄如橘色”、“面黑如乌羽”等。

四、以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的方法类推其他事物的属性,是五行归类方法的特征。取象或取类,就是以五类物质的形状、性质、功能等象或类推其他事物的形状、性质、功能,并由此对其他事物进行五行属性的归类;比类或比象、推演络绎,就是从与五类物质相似或相关的其他事物中寻找它们的共同点,进行抽象、概括,进而决定其属性。这种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的方法是五行归类方法的重要特征,是事物分五类的主导方法和思维形式。五行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物质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五类”物质,并由此用“五类”物质固有的自然之颜以及与之相类似的形态、性质、变化和功能、用途等特征为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的依据,将自然界的其他各类事物和现象也分为五类。例如,把树木、禾苗等具有苍色、条直、舒畅、生长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为木;把火焰、热风等具有赤色、炎热、上腾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为火;把土地、五谷等具有黄色、化生、承载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为土;把铁石、金属等具有白色、收敛、肃杀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金;把水冰、潭沼等具有玄色、寒凉、滋润等特征的事物和象归属为水。中医将比象比类的方法应用于人体的五脏分析,认为“肝有青色”、“肝者,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心,其色赤”、“心主脉”、“脾之色黄”、“脾在体为肉……主四肢”、“肺色白”、“肺者,在手太阴脉……为华盖”、“肾,其色玄”、“肾主主骨……生发窍”、“在体为毛”等。

五、以五类物质的相互作用与人体五脏的生理病理现象相类比,把与五脏相感应的五官、形体、情志、时令、地理、政事等五类相应的现象分属于五行,是把人体与外界环境发生感应联系的理论基础。五行说把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同外界环境相感应的五种不同的形体--筋、脉、肉、皮毛、骨,以及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思、忧、恐,与人体五脏相类比,归属五行。又根据五脏主时与五方的地域方位分析,而将五脏与与春、夏、长夏(土旺)、秋、冬五个不同的时令,南方、东方、中央、西方、北方五个不同的方位;以及《左传》中说:“天有六气……分为阴阳,阳为暖,阴为寒;暖生热,寒生凉;……是故圣人循阴阳而治”。《周礼 · 天官》又指出“阴阳之事,官宗伯”。把君主、军旅、官吏、车马、祭祀分别称为“军政”、“军赋”、“军旅”、“军礼”。中医把与五脏相类比的身体“五类”器官、功能、形态等现象联系起来,并认为五脏与五方、五时、五气分属五行,在功能上和作用上相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