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含义五行属什么?
“咏”字,《说文》写为“詠”。段玉裁注曰:“今字作咏,非是。詠本从予。”许慎所说今字作咏,并非正确的字体。经查考资料,目前发现用此字的最早文字资料是北宋刻本《后汉书·列女传》: 其中“吟咏”之“咏”,即《后汉书》的版本校勘记中认为的“咏”,正与《说文》所记录的形音义都相同(形声字,从予,永声)。据此,则知“咏”字今用的字形确系后人改正的字形,而非宋代以前的所有古籍皆用的字形。
那么,这个字为什么被改成了现在这样呢?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明太祖洪武初年制定的官方字典《翰墨大全》把“咏”注为yòng;同时,该字典还引用了元人苏天爵所著《国朝名臣事略》中的一句话作为“咏”的释义:“赋诗言志,以抒其忧。”也就是说,在明初官方字典里,“咏”的解释是被明确解释为表达感情的。
到了清朝,乾隆帝命儒臣编撰《钦定古文渊鉴》。在此书中,“咏”的解释沿袭了《翰林大全》的说法:“咏者,以物抒情之意也。”同时,该书还收录了一些宋、明人的例子来证明“咏”字用来表达情感的用法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唐王勃《藤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然则悲乐之来,由乎心境;宇宙无穷,恒若此矣。”“宋张孝祥《念奴娇》词‘借问人间何谓愁?天地转瞬成今古。’夫天地古今,何啻万世?惟有意气萦怀,则感慨至今而长新焉耳。”
显然,“咏”被理解为表达感情,是明朝中后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习惯,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诠释进而在20世纪初编撰的《汉语大词典》中得到确认,该词书“咏”字的注解第一条便写道: 本作詠。表示唱、诵。后可引申指“抒情”。 那么,这种理解是怎么来的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古人做诗文要讲究格调和情意,而情感是可以调式的(古人讲“赋情”,其实和现代音乐讲“调式”是一个意思),因而“咏”字用来表达情意的用法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也是我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