澭的五行是什么?

易文琪易文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根据《春秋》和《战国策》记载,楚王问曰:“吾闻汾水可至晋阳,恶乎居?”对曰:“臣固闻之,其水一夕九返故道。”又曰:“可为善否?”曰:“不可;恶在复返,多失故道。”于是楚王令贾人发筏,顺流而下。至中流,有石径,可以上。贾人请见。楚王使视之,曰:“此所谓‘雍澨’之地也。”因令贾人在水中筑室,以避风波。 这里的“雍”,东汉应劭注《风俗演义》引作“壅”字;宋朝罗泌《路史·国名记》,说该字是形声字,从水,庸声。我认为“允”可能是字形的变化,应该写作“壅”才正确。唐代司马贞编撰的《史记》索隐引古本《风俗通》,就明确写着“壅澨”二字。所以这里“雍”的读音应该是yōng。 根据这段文字,“雍”的意思就是水流堵塞、不流通。这当然形容河流的样子。但是古代的学者们偏偏还要把它跟五行搭配,说是属于土行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汉代的儒者们已经发现了这一段文字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于是他们制造了一个版本,说是楚庄王两次问到同一个问题,而两次得到的答案却不同。第一次回答说可以(善),理由是被水草所阻挡。第二次回答说不能(恶),理由是因为反复回漩。儒者解释这里说的多次往返,就是水流反复回旋的现象。而且他们还认为第一次回答是庄王的使者贾人说的,比较可靠,应该算正确。

其实啊,这段文字里说的很明白,两次回答都出自于君王之口,只不过前面说了个错字“可至”(应该为“可逝”)。这个错误很致命,因为按照古人的观念,水道是可以通行船只的,既然能通行船只,当然是水流顺畅,属于“失道”,也就是这里所谓的“恶”。如果河道被水草阻滞,那是可以疏通的,属于“改道”而不是“复返”。 “水患”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了治理水患,古人想了很多办法。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上游修水库或者大坝,让洪水来临的时候,能够慢慢注入下游地区,不至于突然决堤。这种措施固然能够达到“善”的效果——防止水患,但是也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淹地。因此古代治水往往是两弊相权取其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