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的五行属性什么?
“宇”指空间,包含上下左右,前、后、左、右等所有的方向; 也指风度、仪表,如气宇轩昂。 古人把天地称为宇宙,所以字中又特指天地的空间。 《庄子·秋水》中有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宇,安知宇之宽?” 用现代语言翻译一下这句话就是:你不是一个空间,怎么知道空间的宽度呢? 这句话里的“宇”不是天地宇宙的宇,而是房间、房间里的字的那个宇——《庄子》一书里,这个宇指的是屋子里面的世界。 这个“宇”其实是文字学中的术语——“形声”之一。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中“形”指的是字形,而每个字形都是由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被称为“偏旁”或者“部首”——比如“语”字由“言”和“吾”两个部首组成,“义”字由“羊”与“我”组成。
“宇”也是如此,它是由“宀”(看,又是房子)和“予”这两个偏旁组成的。 所以分析字的结构,搞清楚它们的偏旁,这是学习汉字的首要任务。 在古代汉语字典里,“宇”字下面列举了两个偏旁,一是“宀”,二是“广”。 “广”在古代是指房屋的横梁,这里引申为房屋的意思。 “宀”表示的是盖住的东西,因此用现代语言的解释就是:有屋檐或顶盖的建筑物。 这个“宇”字,其实就包含了现代汉语中所有带“屋”结构的词语,比如家宇、室宇、屋宇、庙宇等等。 如果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这个“宇”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战国楚简,直到小篆,上面的“宀”一直都有,但是下面的“予”字,在秦朝时期写作“上”,并且只有一根横画,相当于现在的大写字母U。
古代中国人将星空看作是一个反映人间社会秩序的影像。日月行于上,九州履于下,在上天所笼罩的广袤土地上,居住着与天神相对应的各类人民。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应,在地上活动的君主与在天庭施政的上帝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后者的“副本”。因此,君主必须按照“天道”的意志和规律治理其臣民,否则就会招致天变,而“天”通过各种自然现象的反常变化来表示其意志。
“宇”在金文以及汉代瓦当中的文字的写法都是很象形的,描绘的正是古人居住的房屋的形象。所以“宇”的本义就是屋檐。例如《尔雅·释宫》当中将“堂屋之深”(堂屋进深)称为“宇”,《诗经·大雅·绵》当中有“予曰有疏附,予曰有栉予,予曰有舍之,予曰有嬾予,予曰有用予,予曰有建予……今曰不延,唯以不永伤”,其中的“建予”即指屋椽,这是撑起屋顶并且延伸出屋外而形成屋檐的构架。
由屋檐引申,人们又用“宇”来表示房屋以及房屋的周围,即住处、居所,或者更广而言之,房屋所占据的空间。例如古代中国将地名中带有“宇”字的城市都归为一类,称为“州郡”(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这正与“天下屋宇尽为我主者,大有为之君也”所表达的君主居住的“天下屋宇”之意相呼应,成为君权的象征。又例如“寰宇”即“天下”之意,是用“宇”(“宇”的繁体字)涵盖的全部地区,也隐含了“天道”所支配的全部范围。“宇宙”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其本义就是宇(空间)与宙(时间)的并称,也表示天地之间,引申指世界、自然界。
因此,中国人历来将房屋、城市和国家看作是“天道”意志的在大地上的延续和映射。例如在古人心目中,屋檐与上天的运行轨道相应,因此将屋檐下的椽子称为“栋梁”,而上天的顶梁柱则为“日月”,所以就有了成语“日月如悬”、“日月如椽”。又例如古代中国的建城,尤其是作为京城的都城,其规划、设计和建造都以效法“天道”为基本法则,如《周礼·考工记》所表达的,整个城郭的布局和规制完全是对上天意志的贯彻和落实;而整个国家,即所谓“天下”,则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即效法天道的都城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