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五行中代表什么?
年,为岁星纪年法中一年的别名。“年”字的金文字形,像两串粮食形,表示一年收获两次,故有“年”字。在原始社会,人们根据树木的枯荣来推测收成,并以此作为计算年代的依据;在商周时期,人们以岁星(木星)的运行周期来计算年份;到汉代,人们建立了太初历等历法体系,以建寅之月(正月)为岁首,农历新年第一天为元旦,也就是今天的春节。
《礼记·檀弓下》载:“幼名未冠,年二十曰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里的年就可以看做是年龄的意思了。 古人把冬至以后立春之前的时间叫做“寒冬腊月”,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十二月。而农历十一月称为“霜月”、十月称为“阳月”,九月称为“菊月”等等。
古人还根据自然现象给不同的季节取了别称,比如“孟春”即早春、“仲夏”即夏天、“季秋”即秋天等等。这些称谓生动形象,被沿用至今。 此外还有“三春”“九夏”之称。春季三月分为孟春、仲春和季春,夏季三个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和季夏。
一年四季,按五行分配,分别为木、火、土、金、水。具体来说,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处暑;长夏为立秋、小暑、大暑;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一个季节,皆有六十日,一年便合三百六十日(实际上,每一节气相差不一,有十多天的差距,如冬季某节气长达二十多天,夏季的某节气可能只有十天)。这六十年合为一个甲子,亦即中国传统的纪年法。所以,我们平时听到的“花甲”之年,即是六十岁。
在五行中,每一行又分为三阶。木分为上阶的松、下界的桃、中界的杏,火分为上界的桂、下界的桑、中界的槐,土分为上界的栗、下界的枣、中界的李,金分为上界的银杏、下界的梨、中界的柿,水分为上界的莲、下界的藕、中界的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