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浑天五行?

步钰弦步钰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浑天”,即“浑象”、“浑仪”之简称;其名称最早出现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 “昔者伏羲仰观天文,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分,垂拱而下,顺理阴阳,……浑天之法由此而作。” 可见在汉代人的宇宙观里,天和地球是相对运动的,且运动的形式符合圆周的运动形式,这在近代之前都是被广泛认可并加以使用的,所以无需多言。 但需指出的是,这种“天圆如弹丸”的模型仅仅提供了构建天地架构的基本素材,至于在这基础上如何搭建起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宇宙论体系则是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思辨来完成的任务。

这个问题直到东汉王充写的《论衡·谈天篇》才有比较详细的解答。 王充在这里首先对古人关于“浑天”的见解进行了梳理: “故夫浑天之家,其所待持以为说者三:待朝岁(日)之行,以为周流之道;待月之盈亏,以为化往复之义;待星辰之列次,以为布列之位。此三者,莫得无也。然则辰宿列张,惟天知斯。” 显然,“浑天家”所依据的三条基本原理就是“日行周流”、“月满亏虚”以及“星辰列次”。

其中关于“日行周流”的原理在上古时代就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同(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这里不再赘述。 月“满亏虚”的理论较为复杂,王充的原文是这样的: “月,阴精也。其华光而荣者,精雄之气盛,故其常圆而不缺。至于晦朔,阴气盛,阳道微,故月始亏而少末。及月中,阴阳俱盛,故月满如圆盘。至望,阴气渐衰,阳气渐盛,故月色如镜,纤毫皆隐。近末,阴阳俱弱,故月色少暗。极后,阴阳俱尽,故月黑尽昏。来复,阴阳皆微,故月下渐明。” 大意是说,月亮的圆缺变化取决于阴阳二气的消长,而一个月之内,阴阳二气经过“盛—衰—盛—衰”—…循环不已,因此月亮也是圆缺交替,循环往复。 值得注意的是,“月盈亏”的周期不是以日而是以“朔望”计,这是受到古代历法影响的结果(详见本文第二章第四节)。

最后,“星辰罗列”的原理同样非常简单:太阳和月球都位于恒星系之中运行,由于太阳的质量和体积远大于月球,因此当两者都运行至太阳一侧时,太阳的光芒会将月球全部遮盖,此时看不到任何星辰;而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另一侧时,太阳光芒被削弱,星辰才又显现出来。

以上三条基本原理构成“浑天”理论的基本框架,后世所谓“浑天六仪”中的“三垣”“四象”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祖弘昱祖弘昱优质答主

浑(hùn hún ):一种形声字,意为“混乱”的意思。

浑天五行,又称“浑天五德”,是根据古代阴阳五行学术、浑沦之说、五行之说及星宿之说等归纳总结演变形成的一种古代文化。

浑天五行学说是西汉以来历代王朝进行王朝论正统性的一种依据,主要用到的是五行相克。例如,“大汉王朝”为火德王朝,如果别的王朝颠覆了大汉,那么就要用五行的相克关系给新王朝定个德行,大汉是被“水(水德王朝的王朝)”给颠覆的。水德王朝又可以颠覆木德王朝、金德王朝等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