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五行意思是什么?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宣传语可以说是很形象很真实了。 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气势雄伟、恒山之幽深、嵩山之峻峭,都在黄山之上。而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温泉等,又不是其他地方的山能够比拟的。所以,如果去过五岳,其他四岳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如果去了黄山,别的山看来看去也不过如此了。
在古人眼里也是一样,《礼记·乐记》有言:“山出云,泽出鱼,川出贡,海出新。”意思是说,大山会云气,沼泽能捕鱼,河流可航运,大海则涌新物。古人对山川的重视和赞誉远远超过了今天我们所能理解的限度,认为山川是有生命的,甚至有自己的性格。所以,他们才会用“山水”来比喻人与人的情谊——“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既然山水都能彼此遇到、相依为命,那么人和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不是比山水更难吗?于是,他们又以山水喻世事无常——
李白诗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杜甫也说:“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人事就像这江河里的流水一样不停地更替变化,但水还是水,花还是花。
从山形上看,“山”字的笔画结构是三横一竖,三横象三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之形,为山峰,是山的实质。竖象由连绵起伏的峰峦所组成的山体。从汉字发展历史看,甲骨文的“山”字是一个三座峰峦相连的象形字。金文的“山”字略有变化,山体弯曲。小篆的“山”字又趋于弯曲,但上下两端还是横平的。到秦代隶变时,把上两横变成两点,下横变成三笔,成为隶书。楷书又把“山”字的上两点多改为两横。汉字源流中“山”字笔画数有三画和五画两个体系。
从汉字构字原理看,“山”字是表示山峰的象形文字,是“象形字”。古人造字时,主要是拿山峰的形状来代表山。“山”字从字形上看属于“象形字”。“山”字形声兼表意,属于“兼形字”。
从文字取材方面说,因为古人常看见山上长草,“山”字是拿峰峦的形状和山上常有草,二者结合起来的,属于“指事字”。“山”字的笔画结构以形为体,以草为质,表示有草的高峰连绵、重叠的样子,有指事的性质。
从汉字字源学角度说,“山”本指“峰峦重叠的山脉”。“山”字在古文献中指“有水土草木鸟兽,可养人材、产珍异、美矿物之大地”。“大山”指“山脉”或“大的山岭”。“小山”指“不相连的孤立的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