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五行属金吗?
“五行”这个术语的出现,是在东汉末年,这时已经出现了五行相克的观念。到晋代,有了著名的“五德终始说”,用五行的生克关系来解释王朝的兴替。 至于“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本身,是汉代人从当时流行的神学化哲学体系“阴阳五行说”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汉代的五行说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分成阴阳两类,每一类各包含五种元素——因此才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五行之说。
不过这个时候五行说的重心不在于相生相克,而在于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脏、五色等的对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 “天在上为乾,在地为艮……在天为暑,在地为燥……”这就是把天地万物的属性归结于五行的表现。
后来这些理念被吸收进了中医理论之中。所以五行其实最早只是一种描述世界的语言模型,并没有特定的指代内涵。它被赋予实在的意义乃是后来的事。 而古人建立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用来解释世事的兴衰成败,也是从汉代开始的。
那么问题变成了这样: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到底是什么时候被赋予了金木水火土这样的具体含义呢? 金木水火土在汉唐之际都还只是五行说的五类元素(或曰五种物质),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五金(金属)。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没有出现“行”字,“五行”的概念也没有出现在这一部的任何章节里。该书只有“五气”和“五味”的说法。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味的名称出现在《内经》的很多篇章,是用来表示不同食物的味道的。而五气的名称则只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出现,指风雷霜雪湿六气中的后三气——寒水冬火夏。
这八个字“酸苦甘辛咸”“寒热水火土”在《黄帝内经》其他章节里有大量出现,用以表示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体质特征。 这八个字到了唐代成为了“五行”的固定组合,见于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
后世中医所用的“五行”就是指这八个字:酸苦甘辛咸,寒热温凉。这八个字也被简化为“金木水火土”。 以上说的是“五行”概念的形成过程。但这个形成过程并不代表着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就是这样单薄的八个汉字。
事实上,中医理论里的五行要丰富复杂得多。因为中医除了关注人的体质之外,还关心人的发病过程;不仅研究病因病机,还考究治疗法度;既要探讨用药原则,还要研究针灸方法等等。在这诸多环节中,五行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