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姓五行属什么?
《百家姓》中,“龚”姓排在第七十位。 全国户籍人口中,姓名为“龚”的人数约142万,该姓名在全国的排位在七十万位上下。 从古至今,“龚”姓人口一直比较少,这也许与“龚”字不太常见有关。比如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就收录了“龚”字,但却没有解释其含义;北宋官修书籍《太平广记·卷第九百六十四·姓类四十七》中也多次出现“龚”姓,却无一例外都没有解释其涵义。
不过,虽然“龚”姓是稀有姓氏,但“龚”氏家族的历史却很悠久。 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后,封商纣王王子禄父(武王同母弟)于商,国号宋。到了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儿子桓公,有个大夫叫御寇,因受君主宠信而号称公孙,他的孙子公孙弘在齐国做官,死后被葬于齐国都城临淄。公孙弘有两兄弟,除他之外都姓高,由于他墓旁有墓祠,因此他的后人就以“龚”作为自己的姓氏。
后来,秦灭齐后在咸阳一带置郡县,当时这一地区的居民以姓、氏为其命名。西汉建立后推行郡国制,郡国居民仍然承袭旧俗,以地名为姓或氏。汉文帝时采纳贾谊的建议,规定天下百姓不再以地名中的县、乡等名称当做自己的姓氏,而是以“郡”“县”等行政区划作为自己姓氏的后缀。这样,原来以地为姓的“公孙弘之族”就改成了“中山郡武邑县”这样的称呼;而原姓为“高”的齐国后裔,也变成了“齐郡高唐县”。
当然,这并不是说原来姓、氏的名字消失不见,只是它们的名字发生了改变,如公孙弘之后改为孙弘,再后改为孙礼等等。这种改姓的做法,从现有资料来看,至少持续到西晋为止。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龚”姓是由“孙”姓改成,为何今“龚”姓人多以“孙”辈为祖?其中的原因恐怕要从南朝梁末开始。
据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方吴国的君主孙权死后谥号为“大皇帝”,而他的六个儿子分别被封为王,其中第四子孙休被封为徐州刺史,驻牧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此后,孙休后代以“徐”为姓,并奉孙休为徐姓得姓鼻祖。同时,由于孙休是吴国君主,于是他的子孙又把吴国始祖伯夷称作“太爷爷”,把吴王孙休称为“爷爷”,而自己则被称为“孙子”。这样,他们这支孙姓就有了世次称谓。
北周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地位,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一项便是鼓励鲜卑民族与其汉人臣民通婚,从而形成“鲜卑化汉人”,而他们的姓氏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据载,北方汉族人常宏的妻子是鲜卑人独孤氏,二人婚后生下儿子常保光,而常保光的姓名就变成了“独孤胜光”。另外,北方著名文学家庾信还被赐姓“独孤”。
这样,原本姓孙的一群人因为皇帝下赐的“独孤”姓氏而变得一脉相承。到了唐代,这些人的姓氏又由“独孤”恢复为“孙”;而唐末战乱,这一支孙氏随中心之地的移向来称“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市),并以此地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于是“孙”姓在湖北地区迅速繁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