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五行到底属什么?
《说文》:“景,光也。”段注:“影,景之俗字耳。凡光照处皆曰景……”据此,“景”之本义为光线照射——这自然是基于日月经天形成的“影像”——引申为景象、景色……再进而抽象出“光明”、“光明灿烂”之意,如“如景星拱极”(唐·柳永《望海潮》);最后又引申指日光——这就与“影”的本义重合了。
其实,“景”除了表示“影”之外,还有其他含义。清·张舜徽先生著《约注》中就有专门讲解“景”的字形演变和字源考证,其中写道: 按王应麟之《困学纪闻》,始载此说,谓“‘景’之义当云‘大光也’”。大光者,日光也。《说文》已言其本义矣。“景”之为“影”,则其引申之义也。 张先生还进一步解释了“景”为什么有“日光、风景”等义的原因——“因借‘景’为‘影’。”“以‘影’代‘景'。” 可见,“景”之所以有这些含义,都是由于古文字的结构特征导致了“影”“景”相混,然后又经过长期的使用而分不出彼此所致。因而,要区分它们的来源和用法是很困难的。只有多读古诗,多查字典,养成习惯,才能逐渐分清两者的区别。
五行有相生相克,所以五行属木的不一定是喜欢木的!五行分析法就是分析一个人喜和忌的五行,喜的就补,忌的就减!所以五行测字也只是分析,不要说百分之百哦~
五行(Wǔ xíng),亦作“五形”、“伍行”,中国古代哲学思考世界的基本元素。源于中国远古人民对自然现象及四时气候变化的观察、说明,它是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尚书·洪范》认为“五行”的基本特性是:“水曰润下(向低处流淌),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可以屈伸),金曰从革(被熔化浇铸后,可改变成任何形状),土爰稼穑(种植谷物,生长庄稼)。”因此五行也被认为是构成宇宙万物及相互衍生的五个基本元素。许多古代的科学假设都以五行理论来解释。
在中医学上,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五行特性来解释,即以火的“炎上”特性来说明“心主血脉,藏神”;以木的“曲直”特性来说明“肝主疏泄,藏血”;以土的“稼穑”特性来说明“脾主运化,统血”;以金的“从革”特性来说明“肺主气和宣发肃降”;以水的“润下”特性来说明“肾藏精、主人体生长发育”。
以五行理论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一是五脏本身的异常改变,如“肾病”可“传心”,由于肾属水,心属火,水能克火,那么肾的病变,所表现出来的假热之象,称为“水克火”证,而肾病本身也必然衰败少力,所以临床上出现心悸、腰酸肢冷、口舌生疮、面颊红赤等肾病传心的复杂症状。“肾病”还可传脾,由于肾属水,脾属土,水能侮土,那么肾的病变,所表现出来的腹泻、腹满等症,称为“水乘土”证,临床上可见齿龈痛、腰酸、腹泻、腹满等肾病传脾的复杂症状。二是相生关系的反常改变,如肝木本应生心,若心病肝亦病,肝火不能制肺,肺金克制而乘心,则为“子病及母”。“脾病传肾”的临床表现必然有食少腹胀病等“土(脾)病”症状,加之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等肾病症状。二是反克五脏异常改变,如脾病及肺,必然出现了疲倦、纳呆、食少、腹泻等脾虚症状;再加上肺虚引起的声音低怯、少气懒言、咳嗽咳痰等症状。二是五邪的异常改变,如风邪侵犯人体肝经,导致面肌抽搐,或目斜,或头痛、肢体失宜,皆因为肝主筋,开窍于目,而风性主动,肝为风脏,所以肝经风病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