仚的五行属什么?
“仚”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意义,它是一个古汉字。现在一般用于人名,如明代有位太监名叫王仙人(《明世宗实录》);现代小说、影视戏剧等有时也用来指代神仙(如《封神演义》中的“杨戬”“杨二郎”等等)。 “仚”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站在高处往下看的形状。金文和篆文中都沿用此形象。小篆将上面的“人”加高,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字形。 有人根据“仚”字的字形结构认为其属象形字。但字形像人不等于就是会意字。因为象形文字主要是用笔画模仿事物的轮廓,而由象形文字构成的合体字大部分属于会意字。
从形体演变来看,“仚”字上部“人”的字形变化明显,而下部“千”字的变化则不太大,因此这个字应该会同时包含有象形和文字两种造字方法——即既是一个象形字又是一个会意字。这与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里关于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的定义是相符的。所以“仚”字应属会意字。 从汉字构造看,“仚”字与“百”“衣”“言”等字一样,都是在上部加一短横来标明意义的类别并表义。这在古时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构字方式,称之为“附会”。
由于“山”字有“土”字旁,人们常误认“山”为象形字,其实“山”的本象是指一座立着的高山(见金文和小篆“山”的字形),是象形字,但不是象形的物体。后来人们依据“山”的形状加上“木”或“石”旁构成新字表示不同义项:山上有树木指“杉”——木字边;山上多石头指“岩”——石字边;山下有树木指“岘”——木字边;山中有野兽指“猿”——肉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