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五行属金么?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于世界本质的一种认识,它包含了丰富的哲理,也对中医、中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人用五行来表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五种元素——水、木、火、土、金;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归类,如将天分为五色——青、赤、黄、白、黑;将人分为五形——金型、木型、水型、火型、土型;将人的情绪分为五个阶段——喜、怒、忧、思、恐……等等。 中医理论中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五行思想。如《黄帝内经》中就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之道,又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是故饮食饱甚,汗溢,气随津液出入经络者,其色白,气高,脉大而虚;饮食少甚,汗少,气闭,脉细而数。”这里就运用了五行中土(食)、火(汗)、金(肺)、水(肾)的关系来阐述饮食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既然五行学说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那么它的基础理论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 根据古人的实验,他们将五行划分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变化。 所谓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不息。这种相生关系是自然界的真实存在,也是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常用理论。 例如: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则肝病会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腹泻;脾属土,胃属金,土附金,则脾病会影响胃肠功能,出现腹胀,便秘。
五行相克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即所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肝阴虚,肝火旺,可滋肾水、平肝火;脾虚湿盛,可健脾胃,燥湿邪;胃火炽盛,可清胃热,泄三焦;肺气虚,可宣肺利气,散风寒;肾虚腰痛,可补肾阳,强筋骨…… 除了相生相克,五行还包含余气作用,即生我者我生之物之间的相互滋生,以及我克者克我之物间的相互克制。它是维系五行平衡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