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有什么故事?
《三国演义》中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氏。初随刘表,后投刘备,在刘备所有大将之中,论武艺,不如张飞、赵云;论军略,不如诸葛亮;论出身,不如关羽;论谋反,则不如黄忠。但正因为他不是第一,但却样样都有两下子,加之其性格极其高傲,所以常常使他“人见人烦”甚至“人见人骂”。但其人虽遭“人烦”,却也自有可爱可敬之处。
魏延最被人诟病的是他高傲的性格。在第75回“青梅煮酒论英雄,宴长江曹操赋诗”中第一次正式登场便表现出其孤傲不逊的本色。诸葛亮命他带500军士护送汉水之畔驻军徐晃、曹洪等人去取汉水之粮,以换取蜀军东征之粮饷。魏延听令受差,便口出狂言:“既将军有令,吾有何说。可是若去取汉水之粮草,还要徐晃一起?须是俺亲自同去。——若彼不允,吾亦取此粮草,教他把兵来赶。”他竟敢让被封为征西将军的部将徐晃给自己当助手送粮,而徐、曹当时有三四万之众,且军粮急缺,魏延只带500人竟要硬挤人去。诸葛亮听后,明知魏延不是三岁稚子。只顾卖弄自己的“英名”,便故意赞其曰:“若如此,容易:便是他来,汝可将好言以激之,使彼用心于西川,则荆州之患自罢矣。”“如此”。如此什么?如此“讨巧”而已。诸葛亮真个不愧为老谋深算、虚虚实实的“智绝”。魏延在诸葛亮这种明知故问,有求必应的“高人”教唆下,更加“英名”远播,一发不可收了。
第84回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七纵,终获孟获诚服。准备以此为依托挥师北伐。他率诸葛亮北伐前的“斩魏延”一节。魏延竟敢在诸葛亮面前放这弥天大言:“丞相故纵孟获,就如襄陵放曹休也。今日孟获初败,何不乘势剿灭?”魏延竟敢以史事讽刺军师,“襄陵放曹休”那是先帝白帝城托孤时极力称道的军事成功,你敢这么看?更何况这南征之事。不是你魏延能过问的,诸葛亮说:“吾用兵而不爱将,故事成而不名立,汝疑吾行无名乎?”魏延又曰:“吾乃真不知也,”——你真个不知?分明是不给你名头,你不服气,对吧!但你敢当面这么不搭棚儿地讥讽于我,还敢这么“真不知”地羞辱我。诸葛亮的自尊心岂能容此,他便“勃然变色”说出了那番大话:“吾自幼途算纬、那有推诚不立名之理?汝以吾为不重惜名耶?”魏延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讥道:“某实为西川惜耳。”这回把诸葛亮给惹急了,说:“为君不与君主同忧,反怀私仇以激将乎?”看那“急眼睛”的气势,便“叱武士推出斩之”了。结果被赵云所救。诸葛亮的“斩”也是假,只要看他斩后对赵云说:“盖为锐气未减,先斩之,后可收也”的话便可知。其本心乃要借故打压、威吓魏延罢了。但可怜魏延“立于堂下”那又是何等风光之事,真个够魏延在兵营中吹嘘的了。
魏延最后一次表现其自以为是和张狂暴戾的性格是在第105回诸葛亮六出祁山,斩雍、魏王司马懿假妆来降,结果却让司马懿的计中计,命陨五丈原。临死前对杨仪言道:“当为后人所唾骂也。”可见诸葛亮对魏延之“恶”已入骨髓,但诸葛亮又不敢明着杀魏延,更不敢直接降魏延之职,因为“恐士心变”。所以只得使出两全其美的高招,故意在临终前封魏延为“丞相”,此为将相之最高位,魏延定然不会不干。而此职又无实际意义。诸葛亮又对杨仪说:“若魏延违命,切勿与敌,只弃军、与维、岱兵合,可退士也,魏延必为吾所擒矣。”杨仪曰:“丞相何以知魏延必反?”诸葛亮答道:“延平日好杀自傲,全无诚信。吾命注宫南郑,令魏延守卫汉中,延必暗伏兵于某处,使自为功。何散兵在斜谷出现?”诸葛亮可谓洞悉魏延之心性。真个“吾料魏延必有异心而心恶魏延!”诸葛亮真乃料人之“绝”!
但诸葛亮死后,杨仪、魏延听闻了诸葛亮这一套“擒魏延”之计,魏延果中其计,果然“反命”,果然“弃军”了。果然把杨仪当仇人了。但魏延又如何是杨仪之对手,魏延反遭杀生,真应了“魏延自反,谁人肯助?”的预言。可怜魏延一生英雄之体,却落了“反贼”之名。真个气煞魏延也!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从出场到寿终,真个是“不平则鸣”。其性“高傲暴戾”不时表于颜面,真是一副“武夫”性格。但却“粗中有细”,勇而有谋。他曾在刘备为关羽之死垂泪欲起倾国之兵伐吴时,大胆进谏曰:“为臣乃一武夫,不敢乱军国大事,只知武略小计。”刘备曰:“文长虽武夫,然足智多谋,可比张翼德,望文长为朕解疑。”魏延答曰:“陛下既知臣一武夫,何需听臣一言,以阻陛下行兵之路?自知臣愚见,未必中用。若言不当,望陛下赦罪!”刘备曰:“文长但说无妨!”魏延答曰:“刘备兴兵伐吴,当取南彝陵而临吴下,可不费一兵一卒,坐收吴疆也。愿陛下早行兵伐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