儃五行属什么?
《汉书·扬雄传》:“时,成帝好儒术,诏公卿举可用儒者,上以雄应策,拜为博士。雄见诸大夫仕进者皆儒生,因说称:“昔禹本纪言‘黄河变东为淮,入海为泗’;及《虞夏书》曰‘导淮自荆山,至于阳郁之入河’。然则禹导淮,非由东也;又《夏令》曰‘冬冻地坚,至五月不解’,此言夏时严冬,至四月五月犹寒;又《周令》云:‘冬冰不可浣,为仇雠血之器亦不可漱’,是知周时冬日冰未释也。以此言之,中夏之人,在尧之前不见冰室、玉壶、璧瓒之器;不知四时行,四时节气之气候变迁之自然变化及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
而唯见有不冻之河和化冰为水的神力了(当然也可能是史实失考),岂不过甚矣乎!” 《后汉书·陈忠传》:“臣闻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叹其信而莫之罪。圣人以为贤于尧舜远矣。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 李贤等注引李颙曰:“孔子欲诛乱臣贼子而不敢明言者,但微显其迹,使后人得而知之耳…故褒善贬恶之辞必隐而著之于竹帛,谓之微言大义焉。” 《后汉书》记载王充认为《史记》多褒贬之语,不合圣人之意 “或曰:“《史记》多讥讽之辞,圣人以为不可法。何哉?”对曰:"《诗》三百篇,一唱三叹,言事君者当刺过责善,虽国家之书,义有可讥者。孔子曰:‘言之无罪,闻者足以戒。’故《春秋》褒善斥恶,是非分明,世传《春秋》褒郑伯而贬宋君。郑伯私赂西戎,伐我高梁,君子以为小人;宋君私盟华元而废孟诸之禁,君子以为不臣。《春秋》之法,王尊卑而贱无礼。且王者之兴,未有不先败国乱家而后昌者也。故桓公用管仲,身死不久;晋文公用介之推,反国不下车。是以鲁哀公欲用季康子之言,孔子以亡国之语谏;燕惠王疑乐毅,乐毅去而骑劫代 ,以破齐师;秦昭王疑白起,而王翦将而破楚兵。
夫计事者,难见成事之时,故圣人不待见事成,而坐论其功。” “儃回”这个词语的本意应该是指一种诗歌形式,类似于今天的词牌名。汉代杨雄在著作中说,这种体裁的诗一般只有两句话,前一句是“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后面紧接着便是“嗟予小子”之类的感慨。这里所谓“儃回”就是类似今天歌词中的“啊~啊~”,用来作为衬字或者间隔。从“儃佪”这两个字的字形上来看,“儃”指的是一个人来回走的样子,“徊”则是往复回旋的意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词应该是有来来回回反复游荡的意思。 杨雄认为,这种诗歌形式非常古老,是从上古时期就传承下来的,因此他专门做了考证,并记录了它们的出处,即上面提到的禹、虞、夏、周的典籍,以及《尚书》里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