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君五行属什么?

侯永秀侯永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涉及到《说文》的一些重要观点。 许慎根据小篆字形解释字的来源时有一句名言叫做“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他解释说,“罪”是过失的意思;而为什么要听别人说的话来作为警戒呢?这是因为上古的时候人们没有文字,所以彼此之间只能约定俗成用语言交流,所谓“言者,会意也”;后来发明了文字,就把这些原本口头约定的含义给记录下来了。 所以他的《说文解字》在解读字形、解释字源的时候往往会讲一些有关的故事和历史传说,以说明某一个字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比如上面说的“君子”两个字。 “君”的本义就是君王的君。其实它的本形就是表示君主发号施令的手型——这种用手型表示人的身体器官或动作的方式在古代汉字中经常见到,如手、目等等都是如此;而且这种形状往往象征着权威和命令,所以它用来指代君王。

至于“子”,则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个词最初写作“嗣”,本义就是继承先人事业的子孙后代(“孙”也是这个意思)。《孟子·滕文公上》中有云:“昔者大禹见于舜曰:‘予思则斋,斋则言,言则身章,焉敢不尽言。’”其中这里的“禹见舜曰”中的“见”其实就是“现”的古字。许慎认为“见”就是“颜之异体字”,也就是说两个字的结构是一样的,只是写法不同而已——“今从儿省声”。这里面的“兒”就是“仔”的古体,所以“见”“现”在这里都应该是表音不表意的词缀。不过有趣的是,虽然《说文》把它解释为声音上的区别,但是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依然是有一定区分的——“见”一般用在动词后面,读作jiàn,比如“见面”;而“现”一般用作形容词或名词,多读xian,比如“现身说法”。

所以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君子”的本意就是指像国王一样的人(当然这已经不是一个很贴切的解释了,因为今天“君”已经不再指代帝王将相了)。那么既然是跟王八气一样的手势为什么就成了褒义词了呢?这还要提到一个“假借”的观念。这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字有A的意思也有B的意思,但是当它用来表示C的意思时,它就不再具有任何别的意义了,此时它只是一个符号——我们把它称为它的“本义”或“本形”——仅此一种用法;然而另外一方面,当它用于D的意义时,它又有了新的“形旁”变成了另一个独立的形体,所以我们又可以称之为它的“转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原来那个表达A义的形体称为“本字”,把表达B乃至C D等义形的形体都称之为“假借字”。

关于这一点在《说文》里有相当完整的阐述。比如在解释“考”的词义时他就举出了好几个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字的演变过程——“老考,七十曰考;中年曰艾;少曰叟。老考,寿考也。故古者十五入学,二十而立,三十而立家室,四十五十而致贡于君,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盖圣人之法也。”这段话里面就有几个假借的例子值得注意:第一个字是“七”,它是“辛”的假借,所以它才拥有了新的表义功能;第二个字是“寿”,它本是手的象形,而这里是“老考,寿考也”所以它才有了“寿命长久”的意思;第三个字是“耳顺”,这是典型的借音不借义。 类似的还有“小人”“丈夫”……每一个这样的组合都是一个典故或者一段故事。因此《说文解字》也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文学史或通俗历史作品。

优质答主

“君子”的君,本意是君主、天子。现在泛指有道德的人或品行好的人(多用于男性)。《礼记·檀弓下》说“君即位三年,然犹有遗德之人,可谓贤君乎!”《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郑庄公与许公盟于高丘,约定“五百年而后兴灭”,其原因是“先王之道,所谓明德也,后之为人者,莫不知君。此约与君齐德。” (注)关于上古时代人们把君理解为帝王的文献很多,如《尚书·周书·泰誓中》中说周武王伐纣时说“惟我武皇,克定厥家;惟我周王,秉德明彰。”(注2)而《战国策·赵策三》也说“吾闻楚之哲士曰司马子反。……谓韩宣惠王曰‘楚强则汉天下’,夫汉天下非小弱也。”“天下方扰,诸侯方争,百姓苦劳,故天子居一服也。今楚霸王之力,能并兼天下。”这些资料说明当时的“君”字含有帝王的意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