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中国古代普通百姓认为宇宙万物由五种基本物质及其变化所构成。现在普遍被认同的说法是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元素。 古代的五行学说把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分为五大类:金、木、水、火、土,并且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和关系。
古人还根据季节的变化把五行与四季联系起来: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同时还把五行与五方联系起来:金居西方,木居东方,火居南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因此有“五行四方”之说。 五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之中,如《尚书•洪范》就有记载。
在春秋时期出现了将五行运用到社会人事上的观点。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邹衍进一步提出阴阳五行说并以此解释自然界的社会历史现象,形成了新的五行相生的体系: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五行一分而五列,五行更立、更朝,纵横交合,其行不一。” 五行之间既相生又相克,所谓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平衡制约关系,如果这种关系遭破坏就会发生五行相克的疾痛疾病,即所谓相生则相荣,相克则相戕(qiāng)。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产生了中医的五行学说。在传统中医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尽可能概括到五行理论中去,并将人的五脏五脏分别与自然的五季、五色、五味等相对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在中医的理论里,人体的脏器功能活动都是相互关联影响的,比如肝主藏血,心主血脉,二者互相支持。另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肾同源等等都体现了五脏六腑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某一个器官受损那么其他相关联的脏器也会受到牵连出现状况产生疾病。 比如肝火旺盛会引起脾虚。因为脾脏和胃腑互为表里,脾胃虚弱的人往往会出现肝火旺的现象。同时心火过旺会伤津耗液导致肝脏阴血不足阴虚火旺的情况,也就是常说的上火。